在清朝價值千金!康熙口誤「叫錯一水果名字」真名曝光 後人也跟著「叫錯300年」至今仍讀錯


被稱作鄯善瓜的只有鄯善本地的甜瓜,而哈密進貢的甜瓜都是本地採摘,並沒有摘自鄯善一說。

鄯善的瓜比哈密更佳也是無稽之談,在當時鄯善與哈密都已有長久的種瓜歷史,兩地的氣候、日照等等種植因素都適合種植哈密瓜,並沒有較大的區別,所以哈密的瓜與鄯善的瓜品質相同,甚至哈密更勝一籌。

Advertisements

瑞典科學家斯文·赫定在《馬仲英逃亡記》中載:「早在馬可波羅(1275年)時代,哈密綠洲就以它豐饒的果園和芳香的水果而聞名了,流傳著一句諺語說: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伊犁的馬兒,還有庫車的姑娘美如花。」


Advertisements

曾任過新疆布政使的王梅楠著《新疆小正》中載:「凡瓜甜而美者,皆哈密來也。」

民國2年吳紹磷著《新疆概況》載:「瓜,有西瓜、甜瓜、香瓜三種。各地均產,其中尤以哈密所產之甜瓜最負盛名……清時,曾以人貢」。

額貝都拉所進獻的瓜都是本地培育的最佳品種,所以哈密瓜說的就是哈密所產的瓜,不存在「鄯善所產品質更高」也不存在原名「鄯善瓜」。

哈密瓜的原名為甜瓜,因康熙賜名後廣為人知,並且這個名字沿用至今,凡是新疆甜瓜多用此名,但哈密瓜就是哈密所產,其餘產地的甜瓜大多是冒名。


Advertisements

劉文海的《西行見聞記》中寫道:「三數長雜辮雜服士兵,方吃甜瓜,強讓余以一塊,其香脆甘潤之味,無可形容,精神頓為之振,余就一人問之為哈密瓜。余曾環遊世界兩次,又足跡遍全中國,所嘗瓜未有美於此者,不覺極口稱讚」。

這裡所記載的哈密瓜就是真正的曾貢獻給康熙皇帝,哈密所產的甜瓜,哈密周邊雖也美味但與真正的哈密瓜還有區別,它們也叫「哈密瓜」的原因就在於康熙將「甜瓜」賜名「哈密瓜」後大多新疆甜瓜也都叫做哈密瓜了。


Advertisements

3.因康熙而聞名

哈密瓜的盛名自清朝開始大為流傳,人人皆嚮往,許多典籍詩句都有記載哈密所產的瓜最美味,哈密瓜之所以如此受追捧也與康熙密不可分。

第一次的貢瓜對其實是不完美的,當時額貝都拉在貢品中並未準備貢瓜,是受布爾塞建議後加上的,所以十分倉促,只能從已經摘下的瓜窖中選擇較優的當做貢品。

結果送入京城的哈密瓜得了康熙喜愛,讓額貝都拉對貢瓜一事重視了起來,額貝都拉準備建造一片貢瓜田,專門培育品質最佳的貢瓜用來上貢。


Advertisements

《哈密志》記載:「哈密城北,天山南山口水……一支過哈密城西歸人南湖,一支西流上漫坡轉人孔雀園,又東分一支灌溉貢瓜地。」

經過不斷地擇取和培育,在哈密瓜園中的瓜品質一次比一次高。


Advertisements

為了保證貢瓜鮮美,選擇貢瓜也有嚴苛的標準,有專人在當年七月從園中選出品質最好的瓜掛上標牌,等到十月馬上成熟時摘下晾曬,後裝入特質木箱,快馬加鞭送到京城。因為往年元旦節都要有此瓜作為果品,所以必須在臘月祭灶前到達。

《崑崙旅行日記》中寫到康熙每日早餐後都要使用,西太後更是喜愛吃這個瓜,每年貢瓜入京康熙會先送去給太後賞用。


Advertisements

哈密瓜的保存雖比其他水果容易,但歷經長途跋涉難免偶有損傷,為了能上貢更多哈密瓜且使瓜完好,讓康熙皇帝能品嘗到最新鮮上等的瓜,額貝都拉組建了一支貢瓜隊伍,共計百餘人。

清初著名學者張寅之在河西走廊曾目睹哈密獻瓜的盛況,將此場景在《西征記略》中記載了下來。

「路逢驛騎,進哈密瓜,百千為群。人執小兜,上罩黃袱,每人攜一瓜,瞥目而過,疾如飛鳥」。


這樣的盛況僅僅是為了送瓜到京城給皇帝吃,真是讓人倍感唏噓,但或許若不是有康熙皇帝對哈密瓜的美譽,哈密對甜瓜的培育也不會如此重視,這種被贊為「天下一絕」的瓜不知何時才能廣為人知。

從前重金難求的哈密瓜如今已經隨處可見,而關於它的這段有趣歷史卻少有人知,且常有人宣傳哈密瓜原名「鄯善瓜」,更是誤導人。


雖然內地難見記載中所說的甘甜無比大如西瓜的哈密瓜,但也不該為其亂取名。

「甜瓜」雖無特色,但確實是哈密瓜最早的名字。

文獻:

《哈密瓜的歷史淵源》趙 紹雙

《哈密瓜的原產地在哈密》哈密市史志辦 張仁干 王林 趙英

《哈賽瓜名稱的由來》吳元信 顧正清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