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民國才女,拒絕卞之琳,卻遠嫁美國 活到102歲

誠然,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

葉聖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果真是大師,一語中的。

張家四姐妹的幸福婚姻,一直被世人所津津樂道,大姐張元和與崑曲名家顧傳玠喜結連理,二姐張允和與語言學家周有光結為伉儷;三姐張兆和更是和大文豪沈從文上演了一段曲折的愛情故事。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張家四妹張充和,雖然她35歲時才遇到人生摯愛傅漢思,但這一生活得足夠幸福與坦然。

01

情投意合是基礎,志同道合是本質

說到張充和的愛情婚姻,必然逃不過卞之琳,那個苦追20年,還是追不上張充和的痴情男子。

早年,在讀《斷章》時,覺得真美,一時想不通為什麼張充和面對如此熾熱的情詩還能無動於衷,甚至覺得她不應該辜負這個痴情的詩人。

Advertisements

後來才明白,這種在人生伴侶選擇上的理智和清醒,才是張充和與眾不同的地方。

卞之琳雖然情詩寫得格外撩人,但卻有舊式詩人的木訥和沉默,不是張充和喜歡的feel。

真愛值得等待,即便已是34歲的張充和,她依然用清亮的雙眼追逐帥氣的容顏,用篤定的真心迎接飄然而至的愛情,更用清醒的頭腦來衡量兩人的靈魂是否契合。

Advertisements

有句話說:我見過千人千面,卻只有你懂我的欲言又止,而我又喜歡你的落落大方。

所以無論有多少人間殊色從身邊拂過,我都不為所動,因為我只想等你這樣一個契合的靈魂。

在1947年時,張充和等到了。

當時張充和為躲避戰亂,住到北京三姐張兆和家裡,而傅漢思在北大任教,結識了大文豪沈從文,經常來沈家串門。

一來二去,就認識了還待字閨中的張充和,兩個頻率相近的靈魂,一拍即合。

傅漢思是個德國人,父親是西方古典文學的教授,從小就受到古典文學的熏陶,使得他身上有一種儒雅的學者風範。

除此之外,他還是個傳統文化愛好者,對此研究頗深,特別是中國詩詞中的樂府詩,他所翻譯的《木蘭辭》被美國迪斯尼公司的卡通片《花木蘭》所採用。

周有光曾說:「傅漢思研究中國漢代的賦,把漢賦翻譯成英文,翻得好極了。」

Advertisements

而張充和自小受傳統文化濡染、六歲即能背誦四書五經,四五歲就開始研習書法,又在北大深造過,熱愛傳統戲曲並痴迷一生。

兩人的興趣愛好出奇地一致,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感情。

對傅漢思來說,最讓他難以忘懷的見到張充和時,她就像昆旦一樣,一身古意,言談舉止溫婉如水。

Advertisements

而對於張充和來說,最吸引她的是傅漢思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敬仰,以及他傳播傳統文化的志向。

當然,最重要的是,傅漢思帶有西方人固有的熱情和直接,和她不喜歡拖泥帶水的交友觀非常符合。

張充和說:「漢思這個人從來就沒有什麼複雜心思,為人誠信善良,是個謙謙君子,而且像小孩一樣純真,可敬、可親又可愛,不但在國內學者專家中罕見,在美國文化人中也是少有的。」

都說:情投意合是基礎,志同道合是本質,婚姻能長久是因為兩人有共同的愛好和目標。

02

婚姻中相互扶持,才能天長地久

再美好的愛情也會有「陰影」和波折,張充和與傅漢思沒有例外。

後來,張充和與傅漢思結婚,當時國內戰火紛飛,為了躲避戰亂,婚禮結束后的一個月,他們就乘坐「戈登將軍」號前往美國。

異國他鄉求生存,並不像在國內這般容易,即便是像張充和與傅漢思這樣的高知人士,也屢屢碰壁。

剛回到美國時,傅漢思雖然一身學問,但還是找不到一份正式的工作,只能做一些兼職工,這種兼職的狀態,持續了長達10年之久。

在這期間,兩人每天都在為生計奔波,就連周末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工作的路上。

最難的時候,張充和不得不賣出楊振聲贈她的十塊乾隆墨(康熙年間所制),得了一萬塊錢,方可維持生計。

從詩情畫意的名媛生活中一下跌入了雞毛蒜皮的婚姻生活中,有落差是無可厚非,但令人驚訝的是,張充和半句抱怨都沒有,而是把這些困境當成了生活的歷練。

當時,傅漢思想考取中文博士學位,但因為他已是羅曼語的博士,想轉方向,是比較困難。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