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養老20年!老了和子女生活不便 50多位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安享晚年:比家裡自在


生、老、病、死,每個人都無法逃脫。

然而韶華易逝,年輕時可以肆意張揚,年邁時又將何去何從?

相信不止一個人幻想過,等自己以後年紀大了,叫上三、五個老友一起散步、喝茶、聽曲兒。那時孩子也都大了,自己也退休了,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就這樣在平靜中消磨時間,享受人生中最後的安逸。

聽起來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但它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而在1997年,就真的有人這麼做了,拉著好友一塊「抱團養老」。


Advertisements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人集資買下了一棟二層小樓,並紛紛搬進去「抱團養老」,相互照應共同生活,還表示比住在家裡自在些。

然而「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在之後的這二十年間里,這些老人卻相繼離開了這裡。

到2017年3月2日時,最後一位留在這裡的9九旬老人,依依不捨地搬離了這裡,轉去有專人照料的養老院。

至此,這棟初心「抱團養老」的小樓關上了大門。


Advertisements

葛隆村132號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人去樓空之後,那棟承載了回憶的小樓又結果如何呢?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上個世紀。


眾籌來的小樓

雖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但是真的等到老了,就會發現和子女一起生活多有不便。

最明顯的就是吃飯的口味不同。人老了口味往往會發生改變,和年輕人會吃不到一起去,而且牙口不好,也是一個影響幸福感的大問題。

在上個世紀末的上海,有一位名叫浦逸敏的老人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由於個人愛好,她喜歡吃清淡的素菜,但是她兒子卻正好相反,兩人常常是吃不到一塊去。看起來無關緊要,但時間長了難免會有些拘束。

而且她兒子家的空間也不是很大,為了讓母親能得到良好的睡眠,浦逸敏的兒子通常會把床騰出來,自己一人睡在沙發上。

Advertisements

每到這個時候,浦逸敏就十分心疼。

但對此,浦逸敏的兒子沒有任何怨言,反而經常安慰母親。

只不過長時間睡沙發,確實讓他的精神比之前萎靡。

作為一個母親,浦逸敏想要改變這一切,她時不時地想:「如果有其它的房子就好了,這樣她就可以搬出去了。」


Advertisements

想法簡單,但實現起來又談何容易呢。如果要出去住,兒子肯定不放心,最好找個近一點的地方。但是如果想要住得近的話,上海市區的房子又比較貴,她也拿不出足夠的資金。

一時之間,事情又回到了原點。

但浦逸敏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應該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抱著這樣的想法,在生活中,浦逸敏總是忍不住去關注一些關於住房的信息。

可能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1997年的一天,浦逸敏突然看到了一則房屋出售的通知。

上海嘉定外岡葛隆村132號有一棟二層小樓,它的前身是一家農村信用合作社,因為一些原因,他們決定搬遷,這棟小樓就空了出來。

因為房子在鄉下,又比較破舊,所以這棟20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只售價5萬元。

這個消息讓浦逸敏看到了希望,或許困擾她多時的問題就要被解開了。

Advertisements

浦逸敏想買下這棟小樓,拿來給自己養老用。


葛隆村132號


因為小樓上的房間比較多,一個人住顯得冷冷清清,還很浪費,於是浦逸敏想到了自己的老夥伴們。她想,如果能拉著好友一塊來住,不僅不怕孤單,反而會比跟子女在一起更加自在。

大家互相之間有個照應,子女也會比較放心。

Advertisements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抱團養老」。

想通之後,浦逸敏十分開心,連忙去跟自己的老朋友們聯絡。正巧,她的好友們也因為各種原因,想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有很多人贊成溥逸敏的建議。

住戶的問題解決了,房子的價格也相對不算昂貴,因為是大夥一塊住,所以她們決定眾籌來購買這棟「夢中情樓」。

10元,50元,100元,有的人甚至募捐了3000元。除了真正要住房子的,還有很多不住房子的老人,也貢獻了一份力量幫老朋友圓夢。


Advertisements

而資金到位之後,她們成功買下了那棟房子,正式開始了「抱團養老」的生活。


柴米油鹽中的生活

雖然這些老人已經年邁,但這棟小樓到手後,她們個個都是十分激動、充滿活力。

大家一塊商量著精心修繕了那棟小樓。

他們把水泥地換成了木地板,廚房和房間也按照大家的設想一點點休整。在經歷了看似漫長的等待過後,他們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樂園。

商討之後,他們決定給小樓起名為:慈舟養老院。

因為床位沒有達到普通養老院的數量標準,所以外面掛著的牌子上寫著「慈舟養老院籌建辦」的字樣。

而裝修好之後,就有老人迫不及待地住了進去。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所以驟然住在一起,大家避免不了一些摩擦。

對此,為了更長遠的未來,浦逸敏給養老院制訂了一些規則。


首先就是金錢問題,既然準備長時間住在一起,那就不要太計較金錢。

剛開始,他們每人每個月都會上交100元錢,作為養老院的開支。因為浦逸敏厲行節儉,在她的影響下,很多老人也習慣了清貧節儉的生活。

他們用電用水都極為節省,甚至還讓人在附近鑿了口井,還自己種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社會也會給他們捐助一些生活用品,長時間下來,他們省下了不少錢。而那些省下來的錢,最後都被他們捐了出去,用於重建災區或者幫助患病的大學生治療等。


除了金錢,他們對休息時間也有安排,比如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吃早飯、散步、一起收拾家務。

至於生活物資,也是老人們輪流去買或者子女來送。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