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百萬高薪工作!北大學霸夫妻「隱居深山27年」 富豪同學「得知近況後」號啕大哭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曾經有一對令人羨慕的北大學霸夫妻毅然斷離優渥的工作,隱居深山27年。

和泥築屋,耕牧種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們只為獨守內心的那份清凈,脫離世俗的紛紛擾擾。

27年後,富豪同學前來探望,觸景生情,嚎啕大哭,求著他們回到城市中。

北大夫妻不為所動,但那年,固執的他們還是漸漸回歸了社會,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Advertisements

天賦異稟,改變命運

王青松,是一名河南洛陽人,世代家族都是普通農民,終日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周遭的環境,讓王青松早早地在心底埋下了一顆改變命運的種子。

憑藉著驚人的天賦,王青松高中畢業後隨即考進了機要局,成為了一名幹部。

這是他從黃土地邁向廣闊世界的第一步。

在機要局裡,王青松沒有絲毫的懈怠,工作績效十分突出:每天能夠驚人地記住五百多個電話號碼,並且每一位數字都能對號入座。


Advertisements

單憑這一點,就讓王青松成為了機要局轟轟烈烈地風靡人物。

然而,在機要局漸漸穩定下來的他並不滿足於這樣的現狀。

1977年,中國剛剛恢復高考,知識改變命運的號召,燃起了王青松的求學夢。

每日工作的空閑之餘,王青松就會翻閱書本。

他並沒有覺得累,反倒是自得其樂地沉浸在了知識的探索中。

1979年的那個夏天,自學一年有餘的王青松義不容辭地參加了高考。


Advertisements

一個月後,王青松收到了頂尖學府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成為了國政系的一名大學生。

那個年代的大學生都是稀有的存在。這一年,22歲的他又一次改變了自己命運的風向標。

燕園裡,濃厚的學術氛圍塑造了他寬廣的眼界與獨特的思想。

但另一層面上,家庭並不富裕的他,開始渴望著今後有一份能夠帶來高薪的工作。

本科即將畢業的王青松聽聞法律這門專業未來會非常吃香,轉而攻讀了北大法律系研究生。


Advertisements

碩士才剛剛畢業的王青松就被本校聘請為教授,職場上,他顯然是平步青雲。

留校任教的王青松,每日穿行於北大的校園內,留給別人的是終日西裝革履,成熟穩重的體面模樣。

從大山中成功走出的王青松,繼續帶著優秀的光環日復一日地在北大從事著研究與教學。

本以為王青松逆天改命的人生已經漸漸趨於平穩。

然而,沒幾年,對這份工作開始輕車熟路的他,又開始不安逸於現狀了。


Advertisements

開展副業,遇見愛情

1985年「養生熱」的爆發之際,王青松盯上了眼前的機遇,開辦起了養生講座。

很快,本就在校園裡有著大名氣的王青松,吸引了眾多北大學子加入了養生的隊列。

意外的是,王青松還因此收穫了自己的愛情。

當時,座無虛席的教室里,王青松一眼便注意到了人群里氣質突出的張梅。

張梅是北大外國語學院剛剛畢業的高材生,與王青松的選擇一樣,留在了北大任教。


Advertisements

但沒想到的是,只是來養生講座湊熱鬧的張梅,竟然也被王青松舉止之間的從容睿智深深吸引。

隨著時間的推移,二人漸生情愫。在相處的過程中,他們相談甚歡,彷彿絲毫不受年齡的影響。要知道,張梅比王青松小了整整一輪。

此後,北大的校園裡,出現了一對令人羨慕的情侶。不到一年,情投意合的他們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Advertisements

成家後的王青松與張梅更加勤勤懇懇。

他們在教學之餘用心經營著講座的生意,儘管每場講座他們只收每人20元/次(約90台幣)的進場費,但架不住時代的熱潮,大批群眾的湧入,讓王青松夫婦在短短的幾年裡賺的盆滿缽滿。

本以為王青松會手握財富,過著一輩子豐衣足食的安穩生活。

然而,他依舊沒有滿足,想要在學術上繼續深造。

就是這一決定,再一次改變了王青松往後的命運。


風華正茂,隱退深山27年

第一年,王青松選擇考取湯一介教授的哲學系博士,明明以名列前茅的成績入圍,卻被學校通知不予錄取。

而第二年他考回自己專業的法學系博士依舊以失敗告終。

兩次沉重的打擊讓王青松失去了信心。

而養生的熱潮也終究不會永遠停留,財富之路驟然被切斷了。


無獨有偶的是,妻子張梅也遭受了同樣的境遇。

明明有著出色的學術與教學能力,卻連續五年都沒有被評為講師。

在北大的不如意,讓他們萌生出辭職的想法,走上了另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

有一天,在所有人的觀念里擁有著優渥的工作、幾百萬財富的人生贏家——王青松夫婦,悄無聲息地消失在了大眾的視野里。


1994年,王青松夫妻二人花了20萬(約90萬),在北京和河北交界處的一處偏遠大山中承包下了2500畝的田地。

原來他們毅然選擇離開喧囂的城市,是想一輩子與世隔絕的隱居在這片大山裡!

「不為別的,只想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在深山中看看詩書,再養育一個孩子,擺脫世俗,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一輩子這樣,足矣。」他們的內心充斥著這樣的想法。

這裡沒電、沒網、沒交通,除了王青松夫婦,連個人煙也沒有。

他們靠著智慧與雙手,構建起了自己的家園。


起初是搭建需求最迫切的房屋,再到製作起務農的工具,然後安裝起石磨,養了很多牲畜。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