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男子留長辮超心酸!1月洗1次「異味滿天飄」根本不敢靠近,英國傳教士「親睹洗頭一幕」:我的天啊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自古便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說法。在百善孝為先的觀念下,古人對於自己的身體髮膚,也是尤為珍愛,在《古今醫統大全》就將沐浴看作是一種對於不愛惜自己的行為,從而受到指責。

但是隨著清軍入關以來,多爾袞頒布了《剃髮令》,文中說:「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很多老百姓面對清政府的這條規定,都持有抵觸的情緒,有的地方還舉起了反抗的大旗,一時之間又是硝煙四起。

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雖然各地反清的事業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畢竟清軍在初期戰鬥力還是十分強盛的,於是慘絕人寰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讓很多人不敢再有反抗的心理。在清朝統治者殘酷的鎮壓下,很多漢族的男子不得不違背祖訓,開始剃髮留辮,以求活命。

當然也有一些硬骨頭,他們誓死與頭髮共存亡,因此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所以就有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說法。

金錢鼠尾辮

我們現在看清宮劇,發現清朝人的髮型還是很帥的,有的人甚至戲稱他們的頭型為「陰陽頭」。事實上,最初的《剃髮令》規定的髮型可謂是不堪入目,就是著名的「金錢鼠尾辮」。

1647年,清廷在《剃髮令》中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那麼什麼是金錢鼠尾辮呢?簡單來說,就是把頭顱周圍的頭髮全部剃掉,在後腦的中心留下一個像銅錢大小的頭髮,然後編成細細的辮子,很像是老鼠的尾巴下垂。

「金錢鼠尾辮」向「陰陽頭」的過渡

清朝前期國力鼎盛,而且經過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清的根基已經穩固,在髮型上已經固定下來,老百姓也逐漸適應了這種嶄新的髮型。根據史料考證,乾隆時期,清朝人的髮型變化基本不大,只不過所留的頭髮由原來的一錢大小變成了三四錢左右,看上去依舊是鼠尾的形狀。

但是到了1799年之後,隨著大清王朝日落西山,逐漸開始走下坡路,民間老百姓留髮的面積也越來越大,到了咸豐、同治和光緒年間,才出現了清宮劇中的陰陽頭。

不得不說,民間蓄髮的程度,和清王朝的國力剛好是一個反比關係。國力越強,那麼老百姓蓄髮就越少,國力越弱,留髮的面積也就越來越大,這是一種自然的演變,就連清政府的實際掌權者也是默許了的。

那麼清朝人的辮子,到底有多髒?

古時候人們洗頭髮是極其不方便的,而且後面還拖著一根長辮子,更是不好打理。有的人乾脆把辮子纏在脖子上,這樣干起活來也方便一些。窮人有時候一年到頭也不會清洗自己的頭髮,甚至很少解開辮子,這樣一來頭髮裡就會積攢很多灰塵和頭油,甚至還為跳蚤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不僅僅是老百姓不勤洗頭,即便是王公貴族,也是很少打理自己的頭髮。有條件的一般十天會洗一次,條件稍微差一點的一個月洗一次。那個時候也沒有洗髮水、護髮素之類的東西。根據《紅樓夢》記載,裡面的女子洗頭用到的是雞蛋、花露油、香皂等物,而一般人洗頭用的是草木灰、皂角,木槿,將其溶於水後可以去除頭上的污漬,而這種簡單的「洗頭用品」,窮苦的老百姓也捨不得使用。

那麼清朝人的頭髮到底有多髒呢?英國有位傳教士叫安德魯,親眼目睹了一個中國人清洗自己辮子的全過程,對方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說自己已經一年沒洗頭了,這次準備好好清理一下。就在他解開辮子的時刻,一股酸臭的味道撲鼻而來,頭髮裡的灰塵四處飛揚,還掉出了幾個小蟲子,傳教士看到這樣的情景,忍不住當場嘔吐。事後他回憶說,自己每當想起那個場面,就好幾天吃不下去飯。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其實「金錢鼠尾辮」是清政府的高壓政策,而清宮劇中的「陰陽頭」在清朝初期是不存在的,到了晚清時期才出現。後來隨著清政府倒台和「剪辮令」的頒布,人們才逐漸開始蓄髮,徹底擺脫了腐朽的封建制度。

很多專家學者將「金錢鼠尾辮」作為研究清史的一個切入點,通過分析辮子頭演化的進程,來了解清政府的由盛轉衰,為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證明。

參考文獻:《孝經·開宗明義》、《剃髮令》、《紅樓夢》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