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巨嬰」!37歲復旦學霸「蹲家2年」理直氣壯啃老 榨乾父母後反目成仇:沒有人知道我的苦 

近年來「啃老」一詞頻頻被人提起,說起啃老大家都帶著貶低和看不起。即使啃老被所有人看低,被社會所不恥,但近年來啃老的年輕人還是越來越多,不管是被動啃老,還是主動啃老,不可否認啃老的人群在逐漸擴大,範圍也是越來越廣。

01

這些啃老族,不乏身強體壯,有高學歷的年輕人。

比如,37歲的李明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從小,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本科985畢業後,又一路讀了碩士、博士,一直是全村的驕傲。

他回村時,父親還專門擺了宴席,很多人上門祝賀,大家都覺得李明亮出息了。

可接下來的日子,李明亮的表現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他每天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只有吃飯才出來。

剛開始,家人以為孩子剛回來,想休息一段時間,就沒打擾他。

但這樣的日子,李明亮一過就是2年。

「不找工作、不出門,理直氣壯地啃老。」

家裡曾經為了供他上學,一貧如洗:房子破舊不堪,就連父親睡的床,都是別人不要了送給他的。

原本以為孩子出息了,家裡的境況就會慢慢好起來。

沒想到沒等到孩子扛起家庭重擔的一天,一把年紀身體欠佳的父母,還要做小工賺辛苦錢養他,就連已婚的妹妹也不得不拿錢接濟家裡。

正當壯年的李明亮,卻絲毫不覺得愧疚,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家人的付出。

和父母起爭執後,李明亮甚至會沖父親咆哮:「你們只知道賺錢,沒有人知道我的苦。」

而他所說的「苦」,就是博士期間,同宿舍的同學太吵,他每晚只能睡3—4小時。

李明亮不知如何處理,時間一長,就抑鬱了。

還有一位啃老族,曾經也是學霸級人物,高考成績浙江省前200,進了復旦一冷門專業。

進了大學之後,他沒有像高中那樣拚命,反而將更多時間花在打遊戲上,結果導致兩門學科掛科,被要求延遲畢業一年。

這一年,他不像其他同學那樣,到處找就業機會,而是繼續窩在宿舍裡打遊戲,吃食堂,偶爾也頂著名校的頭銜兼職做家教,賺一點收入。

畢業後,由於就業形勢不樂觀,在碰壁數次後,他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最後乾脆選擇啃老,心情好的時候就做點兼職,錢花完了就接受父母的供給,日子就這樣慢慢地拖著。

02

對於這類高智商的啃老族,網路上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學霸廢人。

指的就是這些在學校成績很好的學霸,除了讀書考試啥也不會,畢業之後無法適應社會和工作,最後選擇長期在家啃老的「廢人」。

有人分析,學霸廢人之所以會走到「啃老」這一步,多是骨子裡的「幼稚型人格」所致。

這種人格的成年人,大多有以下幾種表現:

以自我為中心,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則激動暴怒;

缺乏道德感,義務感,沒有同情心;

適應能力差,習慣於讓人照顧自己,不會關心照顧別人;

如遇挫折,會自暴自棄,暴怒發狂,甚至傷殘別人會自殺。

把李明亮和復旦學霸的行為對應起來看,幾乎全中。

啃老族們「幼稚型人格」的養成,多半也和家庭教育脫不開干係。

比如,「你專心讀書就行,其他不用管」就是許多父母在這些孩子學生時代說過最多的一句話。

最終,孩子考出了漂亮的分數,卻成了無法獨立生存的高智商「巨嬰」:沒有追求,不懂待人接物,更不具備抗壓能力。

三年前,那位本科畢業於同濟大學、碩士畢業於滑鐵盧大學的學霸大衛也是如此。

從小被母親要求「只用好好學習,其他的事不用管」。

父母傾盡所有送他出國留學,可留學歸來後,多年不工作,年近50卻選擇啃82歲身患尿毒症母親每月3500的退休金。

只注重學習,是教育失敗的伏筆。

而這種教育方式最具毀滅性的一點,是讓孩子失去目標感,成了只會讀書的工具人。

《涼子訪談錄》裡有一位受訪者小王曾說,自己第二次高考完,成績還不錯,報了個不錯的大學,也讀到了研究生畢業,但畢業後卻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很多學霸也是如此,他們努力讀書的最終目的,就只是為了考上一個好大學。

至於有什麼興趣,理想是什麼,一概不知。

小王說,衡水中學從來不避諱自己是一個高考工廠,但我們同時也要意識到一點,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是沒有個性的,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然而,一個人在未來的發展高度,學歷只起到了其中一小部分的作用,真正起到大作用的,其實是這個人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03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威廉·戴蒙觀察到,這一代年輕人普遍面臨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諾的現象,透過長期、大規模的研究訪談,發現他們生命缺乏的是動機的來源——目的感。

戴蒙認為,驅動力是很重要的學習要素,但大部分成人談論驅動力,通常是通過考試、考上某個大學等短期動機。

研究顯示,如果沒有更大的「目的」,短期目標和動機通常會徒勞無功,而且很快就在毫無方向的活動中消耗殆盡。

有目的感的年輕人,都有高驅動力,會自動自發學習為達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識,也展現少見的務實效率。

前段時間,關於「錢偉長物理只考5分」的事,上了好幾次微博熱搜。

於是,這位科學家的傳奇考學故事也隨之被扒出。

1931年的夏天,18歲的錢偉長參加了高考。

為了提高錄取率,他報考了五所大學:清華、中央、浙大、唐山、廈門。

結果他全部「高中」,最後他選擇了清華。

當年,他高考的成績是:國文100分,歷史100分,物理5分,英語0分,化學和數學一共考了20分。

儘管錢偉長數理化英成績奇差,但國文系和歷史系都搶著要他,因為「他的文學天賦可媲美外文系錢鍾書。」

這是國文系教授楊樹達的原話。

可錢偉長最後沒選國文,也沒選歷史,而是選擇了自己並不擅長的物理。

因為他進清華的第三天,就發生了「九一八事變」。

錢偉長義憤填膺,從此,「學習製造飛機大炮,報效祖國」的理想根植於心。

於是,他跑去告訴物理系主任吳有訓:「我要改學物理。」

面對物理只考了5分的錢偉長,吳有訓有些哭笑不得,並果斷拒收了。

但錢偉長不死心,吳有訓不收,他就天天糾纏。

最後吳有訓實在招架不住,和他約定:「試讀一年,如果一年後,數理化有一門考不到70分,那就轉迴文學院。」

接著,錢偉長開始從零起步學習物理,每天早晨5點,就到科學館去背書。

這一年期末考,他數理化成績都超過了70分,

最後,他如願留在了物理系。

再後來,他成了中國力學之父,為中國機械工業、土木建築、航空航天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像錢偉長這樣的學霸,其實是沒有學習壁壘的。

只要定下了目標,即使對物理不感興趣,也能幫助他迅速掌握並精通這門學科。

這就是目的感所帶來內在驅動力的作用。

04

稻盛和夫在《干法》一書中把人分成三種類型:

不燃型: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人;

可燃型:點火就著的人;

自燃型:沒人點火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人。

擁有內在驅動力的人,屬於自燃型的人。

而這類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極具目的感。

在強大目標的支撐下,他們對待生活擁有強烈的挑戰欲,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不需要任何的催促,而是自動自發地進行。

樹立目標,找到自己想要的,父母必須首先從根上開始放手,明白有些路,註定要孩子一個人走;有些苦,也必須要孩子一個人吃。

而不是讓孩子在嬌慣、溺愛、百依百順中長大。

其次,年輕人應該儘可能地多探索世界,接觸不同的可能性。

因為生活的意義感不會從天而降,一定要先行動,才有可能在行動中找到意義感、目的感,擺脫迷茫又乏味的生活。

當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你付出的每一個努力,都會成為一個堅定的錨點。

哪怕前面的大洋是逆風的,經歷了巨大的風浪,但一步一個腳印,風浪遲早會過去,柳暗花明的一天早晚會到來。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