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奶奶和「四代11口人同住」!自己做飯、明算賬 網友看完後羨慕不已:不怕變老了

搜索「婚後要不要與父母同住」,你會發現這類問題下的各種答案,出奇的一致——

無論如何,都千萬不要一起住。

「我寧願婚後租房,也不想跟長輩同住。」

「一個家,只能有一個女主人……」

「兩代人的代溝,不是那麼容易跨越的!」

誠然,一些熱衷於熬夜、吃外賣、打遊戲的年輕人,與老一輩的生活方式、習慣,可謂是天差地別。

如果婚後生活在一起,甭管是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都容易發生爭執與口角,典型的「你看不慣我,我也不認可你」

《獨生子女的婆婆媽媽》中,年輕夫妻結婚後不但要和父母住,還有男方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6個長輩一起住,日子過得雞飛狗跳的……

不與父母同住,似乎成了大多人的共識。但卻有這麼一個特殊的大家庭,堅持跨代同居,四代、12個人共同生活。

在他們看來:

0-100歲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一起。

在台灣宜蘭的員山鄉,一片碧綠的田地里,生活著一個四代同堂的大家族。

家中大小成員,加起來足足有12餘人,總共是四組家庭:

當家主母劉心鈺,和她三個兒女各自的小家庭。

其中,最年長的劉心鈺奶奶已經94歲了,而年紀最小的,則是她剛滿1歲的曾孫女。

全家人在為最小的成員慶生

平日里,這個熱鬧的大家庭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

這主要歸功於,全家的主心骨——近100歲高齡的劉奶奶,既不是老古板,也不是嚴肅之人。

相反,她是個熱愛嘗試新鮮事物的「老頑童」。

跑馬拉松、上健身房、逛遊樂園……只要來了興趣,她都要去體驗一把。

以至於劉奶奶的子女、孫兒們都非常享受和她在一起度過的時光,因為這期間總是會有數不完的趣事兒發生。

其樂融融、性格隨和的一大家子,自然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爭執和分歧。即使四代同堂,也完全不會出現什麼婆媳矛盾、兄弟反目的戲碼。

全家老小一起參加馬拉松比賽

不過,劉奶奶和家人並非一開始就住在同一屋檐下,當初子女們各自結婚成家後,其實都已經在城市裡買了房子。

而之所以要回到鄉里住,其中原因很複雜——

劉奶奶的兩個孫子,都患有難以治癒的疾病。

一個是重度腦癱。

平日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通過父母抱著、背著進行日常的吃飯、洗澡等活動,住在城市裡,樓層一高,爬上爬下就成了一件難事。

32歲,患有腦癱的大孫子

另一個是重度自閉症。

偶爾會因為情緒激動,無法自控,然後大吼大叫,往地下摔東西,因此也經常遭到鄰居的投訴。

圖左為患有自閉症的孫子

於是,劉奶奶兩個各自需要照顧殘障患者的兒子,不約而同地想到了:

回鄉下老家蓋房子。

如果大城市不適合孩子的康復和生活,倒不如尋一處偏僻、安靜的地方,既不會影響其他人,也方便照顧他們。

除此之外,兄妹之間也可以陪著劉奶奶頤享天年,老母親的養老也有了著落,可謂是一舉多得。

這才有了如今這棟被青山環繞、面積寬闊、採光明亮的二層小樓。

不過,想要順利讓四代人生活在一起,居所的大小是否宜居,也是一個重要的前提。

房間夠不夠睡、廁所要不要搶、廚房會不會擠……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到全家人的幸福感。

好在,建房之初,劉奶奶的大女兒便考慮得十分周到——

這個房子既是全家人的養老宅,也是兩位殘障人士的康復屋,所以一切裝修、設計都首先要做到「無障礙化」。

比如,整棟樓都沒有門檻,大大提升了居住的安全係數,減少之後翻修的可能性。

以及,在入戶的玄關處,留出了將來安裝電梯的位置。

等某天住二樓的人,需要靠輪椅出行時,就能砸掉空心的牆板,直接裝上電梯即可。

並且,這裡預留出來的大小,足夠放下一台輪椅+站上兩個人,完全不必擔心空間不夠用。

除了一些無障礙的適老化設計之外,這棟房子配套的生活設施也十分齊全——

房間超多,根本不會出現擠著睡的情況;

兩層樓都有幾間乾濕分離的廁所,內急也不擔心沒地兒上;

每家人都擁有一個大通鋪開間,方便招待自己的親朋好友;

一層的通鋪開間

廚房也不必共用,每一家都有自己專屬的下廚區域;

運動鍛煉也不必跑健身房,家裡不僅能放下各種器械,還能打乒乓球,可謂老少皆宜;

娛樂設施也應有盡有,晚上沒事就可以聚在一樓的客廳里,看看電視、搓搓麻將。

如今,住在這樣一棟「可以從小住到老」的房子里,劉奶奶一家人有種說不出的滿足。

少了在城市裡生活的壓力,有了兒女繞膝、兒孫滿堂的溫馨,實在不要太美好。

看到這,或許大家還是會擔心:

只要性格開朗、房子好住,就一定能保證四代人的生活,沒有任何矛盾和衝突嗎?

畢竟,不管是住娘家,還是住婆家,都實在令人有些擔憂。

對此,劉奶奶一家人想得很明白:

跨代同居的理想生活,就是「相伴不相絆」——我們可以互相陪伴、彼此幫助,但絕對不會掌控、影響對方。

畢竟,沒有矛盾、隔閡的前提,就是各自都有邊界感。

在這個家中,最有這種同居邊界感的,反而是劉奶奶。

她要求全家人各吃各的,不必強行擠在一張餐桌上吃飯,也不存在哪個人必須做飯。

即使劉奶奶如今94歲高齡,也堅持每天下廚房給自己做飯,雖然只是簡單煮一些稀飯,但也不需要子女們操心她。

如果買菜有人幫她付了錢,她就會拿著小錢包當天結清,親人之間也要明算賬。

兒女偶爾想孝敬」媽媽,只能用分享的方式,順手塞給劉奶奶一些好吃的。

不僅如此,劉奶奶也從不插手兒子和媳婦之間的家事,她不僅不好奇,甚至根本不想聽。

在她看來,這是對於一個小家庭最基本的尊重。

不過,劉奶奶也並非冷漠之人,每周她都會固定給全家人做一次團聚飯,兒孫們想要吃什麼,都有求必應。

一些生活在城裡的親人,也會準時趕回來吃,每次場面都熱鬧、溫馨極了。

於這個大家庭而言,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似乎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兒了,並且好處多多:

既能省了房貸,還能彼此照應,最重要的是能陪老母親頤享天年。

你看,只要互相惦記,彼此陪伴,又能保有一定的邊界感,跨代同居實在不要太爽。

如今,有很多人擔心自己晚年過得不好——

不想麻煩兒女後代,但住養老院害怕被欺負,抱團養老又覺得不放心。於是每日惶恐,彷彿從老了的那一刻開始,生活就註定悲慘。

如何讓自己體面地老去?或許,劉奶奶一家人就給出了一份可以參考的答卷。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