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掏光自己!50多歲才明白:自己捨不得花,卻幫兒子買房買車的父母「只有一個下場」!

人到五十多歲,70後一代正值人生最辛苦的階段。上有老,下有小,身體精力開始走下坡路,可責任卻依然壓在肩頭。很多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幫兒子把一切都安排妥當:買房子,怕他結婚受阻;買車子,怕他沒面子丟人;甚至婚禮、裝潢、生孩子,全都要出錢出力。


Advertisements

父母的心思無非是想:我多操點心,他能過得安穩點,將來就不會吃苦。可現實往往很殘酷——你以為拚命幫兒子,是在給自己留後路,其實很可能是在替別人鋪好路。兒子成家後,他的心早已屬於自己的小家庭,而不是父母。你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最後可能是別人坐享其成。


Advertisements

房子車子,你出錢,他們享受

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話:「我這輩子沒享過什麼福,就是希望兒子住得好一點。」於是,70後的父母咬緊牙關,把多年的存款都掏了出來,甚至背上貸款,給孩子買一間婚房。可結果呢?新房裝潢後,媳婦才是主要的使用者。你買的房子,可能連你住的資格都沒有,只能偶爾去幫忙帶小孩。


Advertisements

車子也是如此。你出錢買車,想著兒子上班方便,面子體面。可現實裡,開車最多的可能是媳婦。她開著你買的車去上班、去逛街、去接送孩子,而你卻不好意思用。你會發現,自己投入巨大的金錢,最後換來的只是「邊緣化」的地位。

房子車子,父母一旦全包,孩子就沒有奮鬥的動力。更可怕的是,你以為這是幫兒子,其實是在幫媳婦把日子過得更舒坦。


Advertisements

辛苦付出,未必換來感恩

不少70後父母心裡有一個執念:我為孩子付出這麼多,他將來一定會懂得孝順我。可現實是,孩子一旦結婚,有了自己的妻子、孩子和家庭責任,他的情感和注意力自然轉移。

你幫他買房,他不會天天念你的好;你幫他買車,他也未必心懷感激。他會覺得這是父母「應該」的。尤其是一些年輕夫妻,習慣了父母的付出,慢慢地把它當作天經地義,甚至覺得「你不幫就是不盡責」

這就是人性:感恩是稀缺品,索取才是常態。你如果把一切都交出去,最後得到的可能不是感謝,而是冷漠。


「兒子是別人的」,是人生最扎心的真相

一句話,道盡許多父母的辛酸:「兒子是別人的,女兒才是親生的。」

這話雖然極端,卻折射出現實。兒子一旦成家,他的生活、心思都圍繞小家庭展開。誰能影響他?往往是妻子。誰能支配錢?往往也是妻子。

很多70後父母,到頭來才明白:你以為養兒子是為了老有所依,但實際上,你辛辛苦苦幾十年,最後只是在為另一個家庭打工。你掏心掏肺的付出,可能只是成全了媳婦的一生安穩。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