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切除子宮!62歲阿姨「就醫查出子宮頸癌」崩潰:怎麼還會得 醫生嘆「很多人大意了」


第四幕:科普時間——子宮頸癌的真相

劉阿姨的經歷並非個例。孫蓬明主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像劉阿姨這樣,認為子宮切除就一勞永逸的患者,臨床上並不少見。」他解釋,子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90%以上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從正常子宮頸到癌前病變,再到子宮頸癌,通常需要5-10年。這個過程緩慢,但如果不篩查、不干預,後果不堪設想。

根據2023年數據,全球每年約有60萬女性確診子宮頸癌,其中近一半因發現太晚而失去生命。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子宮頸癌是少數可以通過早期篩查和疫苗預防的癌症,治癒率高達90%以上,前提是「早發現、早治療」。

為什麼子宮切除後還會得子宮頸癌?

孫主任解釋,次全子宮切除術保留了子宮,而子宮鱗柱交界區子宮頸癌的高發區域。即使是全子宮切除術(連同宮頸一起切除),患者也可能因術前已有的HPV感染或殘留病灶,在陰道壁或其他部位發生癌變。因此,術後定期篩查至關重要。

Advertisements

子宮頸癌篩查全攻略

孫主任為女性朋友總結了子宮頸癌篩查的「四件套」:

HPV檢測:檢查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如HPV16、18型)。這是子宮頸癌的「罪魁禍首」。TCT檢查:採集宮頸細胞,觀察是否有異常改變。陰道鏡檢查:當HPVTCT結果異常時,進一步放大觀察子宮頸。病理活檢:確診子宮頸癌的「金標準」,明確病變性質和程度。

篩查頻率:21-65歲的女性,建議每3-5年做一次HPV+TCT聯合篩查。次全子宮切除的女性,仍需按此頻率篩查;全子宮切除的女性,可適當延長篩查間隔,但不能完全停止。

篩查前的注意事項避開月經期:最佳檢查時間是月經乾淨後3-7天。檢查前48小時:避免性生活、陰道沖洗或使用陰道藥物。異常情況:如陰道炎或異常出血,需先治療再篩查。

Advertisements


第五幕:劉阿姨的新生活

術後一個月,劉阿姨出院了。她瘦了些,但精神好了很多。孫主任叮囑她繼續接受放療鞏固療效,並定期複查。小芳特意在手機上設了提醒:「媽,這次你可不能偷懶了!」劉阿姨笑著點頭:「放心,我可不想再嚇你們了。」

出院後,劉阿姨開始在社區分享自己的故事。她站在廣場舞隊前,拿著麥克風說:「姐妹們,別像我一樣不當回事。年紀大了,更得愛惜自己,去醫院查查子宮,花不了多少錢,保命要緊!」她還拉著小芳,幫社區組織了一次子宮頸癌篩查公益活動。

Advertisements

一次複查時,劉阿姨拉著孫主任的手,紅了眼眶:「孫醫生,謝謝你救了我。我以前太糊塗了,以為切了子宮就沒事了。現在我才明白,健康得自己上心。」孫主任笑著說:「阿姨,您現在是我們的健康大使了,得多幫我們宣傳篩查的重要性!」


結尾:健康無小事

劉阿姨的故事,像一記警鐘,提醒每一個女性:健康無小事,篩查不能忘子宮頸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視和拖延。正如孫蓬明主任所說:「子宮頸癌是可防可治的癌症,只要我們重視篩查、科學預防,就能讓它遠離我們的生活。」

願每一個女性都能像劉阿姨一樣,從教訓中學會珍惜健康,用科學和行動守護自己。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