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繼送走9旬父母後,才65歲的我,做出了一個決定:「以後不養老了」
最讓我頭痛的是她的「小脾氣」。有時候老伴跟她說話,她不理不睬,怕婆媳之間生是非,我老伴也很少跟她嘮叨,誰知她轉頭就跟鄰居說「媳婦不孝順」「媳婦虐待人」。有次鄰居阿姨來串門,她拉著人家的手哭了半天,說我們不給她吃飯,哪裡又瘦了,哪裡又不行了,這話說的,把我老伴氣得躲在屋裡抹眼淚。
為此,我只能跟鄰居解釋,可人家嘴上說“理解”,眼神裡的懷疑,卻我看得清清楚楚。為了照顧他倆,我把所有社交都推了。
以前廠裡的老夥計總約著去下棋、去釣魚,後來,每次看到他們發朋友圈曬漁獲,我都會趕緊劃過去,不是嫉妒他們,而是怕自己那按耐不住的心。有次老夥計打電話約我“要不要去某某水庫釣魚?那裡有二三十斤的大夥哦!”,我看著沙發上打盹的爸媽,只能說“下次吧,下次再說”。
Advertisements
但我知道,哪有什麼下次啊!
更讓人揪心的是,自從照顧了父母,我和老伴的身體也越來越差。老伴血糖忽高忽低,包包裡得時刻揣著血糖儀,餐餐都得先吃降血糖藥。我原本就有關節炎,原本只是輕微的,很長時間才會犯一次,但照顧父母後,勞累更多了,這犯病就越來越頻繁了,經常彎腰幫我爸穿鞋,直起來時都得扶著桌子緩半天。
Advertisements
有次我抱父親去坐輪椅時候,突然腰椎疼得沒站穩,直接跪倒在地,我媽在旁邊看著,卻幫不了我,幸好那次沒傷的太嚴重,坐在地上緩了緩就過去了。後來我媽又查出嚴重的骨質疏鬆,有天早上起來不小心摔了一跤,再也站不起來了,每個月都得去醫院複查。
每次去醫院,我都跟打仗似的:早上五點就得起來收拾,幫我媽穿衣服、餵早餐,再背著她下樓搭計程車。掛號、繳費、做檢查,樓上樓下跑,我媽走不了路,我就得背著她上台階。有次做骨密度檢查,排隊排到中午,我媽趴在我背上睡著了,我又不敢隨便放母親下來,這麼站著背母親,一背就是兩個小時,把我的腿都站麻了。
Advertisements
那幾年,我最害怕的就是兒子回來。有次兒子打電話說:“爸,我帶孫子回家看看你們”,我趕緊說:“別回來,家裡亂得很,等你爺爺奶奶好點再說”。其實我不是想見他們,而是怕他們看見我爸媽的樣子,會怕他們擔心我。
就這樣撐了五年,我爸先走了,走的時候92歲。那天早上我去叫他吃飯,發現他安靜地躺在床上,沒了呼吸,走得挺安詳的。又過了3年,也就是去年,我媽也走了,年紀94歲。看著家裡擺著他倆的黑白照片,我心裡說不清是啥滋味。有難過,畢竟是生我養我的爹媽;也有解脫,因為總算不用再勞碌了。
Advertisements
送走爸媽後,我和老伴在老家休息了一個月。有一天晚上,我倆坐在陽台乘涼,老伴突然說:「以後咱們要是這樣了,可別拖累孩子啊」。我一下子就紅了眼,這正是我憋了好久的話。我不是太寵孩子,而是經歷這麼一次後,我真的怕了。
圖片來源 ETtoday
我知道兒子孝順,可久病床前無孝子啊,我不想讓他像我一樣,為了照顧老人,把自己的日子都搭進去。我想讓他能安心工作,帶著孫子去旅遊,有自己的生活。父母走後,我內心做出了一個決定,以後等自己也老了,就不養老了。有人說我這是帶壞風氣,養兒防老天經地義!人老了,就得要兒女來養老。
我也不反駁這道理,但是照顧過失能老人的人才會知道,那種累不只是身體上的,更多還是心裡的。
因此,我寧願自己到時候走得痛快些,也不想讓孩子跟著遭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