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極度缺愛的人!往往「會有這4種表現」 :常發動態的人小心了

「為什麼我們總會喜歡上一些不在乎自己的人呢?」

「因為我們只會接受,自己覺得配得上的愛。」

——《壁花小姐》


心理學家奧拓·蘭克在《出生創傷》一書提到,每個孩子的出生,都伴隨著強烈的不安全感,因為如果無法生活在一個有愛的環境,那麼自己很有可能是活不下來的。

即使是再盡責的父母,也不可能百分百地滿足一個孩子對愛的渴求。

心理學家蘇珊·伍德豪斯於2019年的一項研究指出,父母只要能夠做到50%的正確,那麼就已經成為了一個足夠好的養育者。

事實上,一定程度的匱乏感,是一個人共情能力的重要來源,一個被過度溺愛的孩子,往往會成為一個難以與他人共情的人,同樣,也很難與他人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係。

也就是說,缺愛是大多數人身上共通的一種感受,也正是由於這種感受,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一種聯結。

Advertisements

但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一個極度缺愛的生活環境里,那麼這種匱乏感很有可能會將一個人壓倒,而出現以下4種難以自控的無意識表現。


表現一:反依賴

即使我很愛一個人,我也無法信任他,依賴他。


Advertisements

隨著個人主義文化的流行,獨立也成為了很多人對於自我的一種要求。

但這種獨立精神,往往成為一些具有反依賴特質的人一種自我合理化的理由。

我很獨立,我不需要任何人,我可以一個人活得很好。

事實上,一個獨立的人,也能夠擁有信任與依賴他人的勇氣。

但對於一個內心極度缺愛的人來說,往往無法信任別人會好好地善待自己,因此,依賴他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是一種需要被杜絕的行為。

反依賴是一種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有的人可能會成為工作狂,有的人可能會沉迷在短暫的感情之中。

他們會迴避真正的親密關係,因為那會讓人陷入到一種患得患失的心理困境之中。


Advertisements

表現二:缺乏存在感



喜歡刷存在感,被很多人認為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因此會通過一些毫無價值的方式,來表現與證明自己。

比如在動態發布一些「負能量」。

但事實上,這種行為很有可能是由於自己的感受長期被忽視而產生的一種難以自控的結果。

很多人可能事後會感到後悔,刪除了相應的內容,並告訴自己下次不要這樣了。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