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卵巢癌患者「發現時已經末期了」! 醫痛心提醒「6大徵兆就該檢查」:常被誤以為壓力大

「主任,這肚子疼得實在受不了了,每天晚上不吃止痛藥根本受不了……」在順義婦兒醫院的婦二科診室里,年輕的王女士(化名)向劉巍主任訴說著她的煎熬。多年來,工作是王女士生活的重心,此前查出卵巢上有「巧克力囊腫」,但她從未真正重視。然而,近來頻繁發作、越來越重的下腹痛讓她無法再忍受。

結合張女士帶來的抽血結果、婦科超音波圖像等檢查結果,以及惡性腫瘤家族史,劉巍擔心她的病情不僅是普通的盆腔炎症或巧克力囊腫那麼簡單。住院後,經過後續完善檢查,劉巍團隊和王女士溝通後決定,在完成抗炎治療後安排手術。術後病理顯示,王女士不幸患上了卵巢癌。幸好,她及時進行了手術,術後也積極配合治療,目前恢復良好。

在諸多婦科腫瘤中,卵巢癌隱匿性和危險性極高,尤其需要提高警惕。卵巢深藏盆腔,位置隱蔽。早期腫瘤體積小,生長於此不易產生明顯壓迫或疼痛。加之早期症狀模糊,極易被忽視或誤診為普通胃腸不適。《2023中國卵巢癌診療現狀白皮書》顯示,我國約有七成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已處於晚期(Ⅲ期及Ⅳ期)。建議女性定期做婦科檢查,醫生可以通過觸摸了解子宮、卵巢的大小、形態、活動度及有無盆腔腫塊或結節。盆腔超音波可觀察卵巢結構、血流信號等,若發現卵巢有囊實性腫瘤,應提高警惕,由專科醫生進行進一步診斷。

Advertisements


卵巢癌高危因素有哪些?誰更需提高警惕?

1、遺傳與基因突變

這是最重要的風險因素。攜帶 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終身患卵巢癌風險會顯著增高(可高達40%—60%)。家族中如有兩位及以上直系親屬(母親、姐妹、女兒)患卵巢癌或乳腺癌,也需高度警惕。

2、年齡

Advertisements

卵巢癌的患病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尤其是絕經後女性(50歲以上風險陡增)。

3、生育與內分泌

(1)未生育或不孕:卵巢排卵次數增多可能增加卵巢損傷風險。

(2)晚生育或不哺乳。

(3)過早月經初潮或過晚絕經,意味著雌激素暴露時間延長。

(4)長期使用某些激素替代療法(特別是單一雌激素治療)。

(5)其他相關病史:子宮內膜異位症(特別是卵巢型)、乳腺癌病史、林奇綜合征等。

(6)生活方式因素:肥胖、吸煙等可能與風險增加相關。

存在高危因素並不意味著必然患病,但意味著需要更主動地關注和必要的篩查。


如何儘早發現卵巢癌這個「隱匿殺手」?

目前沒有國際公認、簡單有效的卵巢癌早期篩查方法。對於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來說,推薦進行以下自我監測、自我管理的方法:

Advertisements

1、基因檢測與諮詢:有顯著家族史者強烈建議進行遺傳諮詢和BRCA基因檢測。明確突變者,需制定嚴密監測或預防策略

2、預防性手術

完成生育的高危女性(尤其BRCA突變攜帶者),預防性切除雙側輸卵管和卵巢,是有效的降低風險手段。需在醫生指導下充分評估利弊、時機(通常推薦35—40歲後,完成生育計劃後)及術後激素管理。

3、加強監測

對於暫不選擇手術的高危女性,可考慮(雖不能替代手術)定期(如每6個月)進行經陰道超音波檢查聯合腫瘤標誌物CA125/HE4檢測。但腫瘤標誌物監測具有局限性,需充分了解。

對於普通風險女性,不推薦常規篩查,但定期進行婦科體檢格外重要。對持續性、新出現的腹部、盆腔症狀應保持高度警覺,儘早就診婦科是普通人群提高早診率的唯一可行途徑。

Advertisements

哪些信號是卵巢癌發出的「警報」?

卵巢癌早期症狀雖不典型,但並非無跡可尋。如出現以下症狀,尤其症狀持續存在(超過12天/月)、新近發生、進行性加重,務必及時就醫。

1、腹部不適,如持續的腹脹感(像脹氣但不易緩解)、腹部或盆腔隱隱作痛。

Advertisements

2、食欲不振,吃一點就飽(早飽感)、消化不良、噁心。

3、排尿習慣改變,尿頻、尿急,卻無尿路感染證據。

4、短時間內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或增加

5、持續的、難以緩解的疲憊感。

6、月經紊亂或絕經後出血。這類情況相對少見,但需警惕。

以上症狀常被歸咎於「腸胃不好」、「壓力大」、「更年期」。但持續的、新出現的、無法用常見原因解釋的腹部/盆腔症狀,就是身體發出的「黃牌警告」!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