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好、恢復力差都因為它!老人「缺乏蛋白質」很致命 5大「最佳高蛋白食物」曝光:雞蛋墊底

吃對蛋白還得配合時間。很多老人早餐隨便吃點,午飯吃得少,蛋白質集中在晚餐,這種模式不利於肌肉合成。研究顯示,蛋白質攝入應當在一天中平均分配,早、中、晚各佔三分之一,才能最大程度激活肌肉的合成信號。

還需要提醒一點,蛋白攝入量並非越多越好。對於腎功能受損的老年人,需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蛋白質干預。我們見過不少老人自行大量補蛋白,結果加重蛋白尿,反而惡化了病情。


Advertisements

蛋白質的質量也非常關鍵。營養學上講究「必需氨基酸的完整性」,這就是為什麼豆腐雖好,但單吃不夠,得搭配穀物(如米飯、饅頭)才能形成完整蛋白組合。很多老年人只吃清粥配豆腐,實際上營養互補嚴重不足。

臨床上常用的評估指標是「蛋白質消化率校正氨基酸評分」(PDCAAS),滿分為1,雞蛋接近滿分,大豆略低。花膠雖然沒有標準評分,但從氨基酸構成來看,它對提升軟組織修復的效果遠超其他食物

蛋白質吸收也需要一定的代謝環境。老年人常有胃酸減少、胰酶分泌不足等消化問題,這會導致即使吃了高蛋白食物,也難以被有效吸收。我們在門診中經常建議老年人配合少量促胃液分泌的食物,如山楂、橙皮等來改善消化狀態。


Advertisements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老年人咀嚼功能下降直接影響蛋白攝入。牙齒鬆動、牙周病、義齒不合,都會讓他們主動迴避肉類等高蛋白食物。營養科建議牙口不好的老人,可使用肉泥、魚糜、豆腐羹等形式替代,既保留蛋白質量,又減輕吞咽負擔。

我曾接診過一位76歲的老太太,做完髖關節置換術後恢復緩慢,營養評估發現蛋白攝入嚴重不足。家屬以為每天喝兩杯牛奶、吃個水煮蛋就夠了。我們調整了食譜,加入花膠燉瘦肉、豆腐蒸蝦仁、拌乾酪碎的紫薯泥,3周後白蛋白水平上升,切口癒合明顯加快,整個人精神狀態都變了。

真正的健康,不是吃得貴,而是吃得對。高蛋白飲食對老年人而言,是支撐生命質量的基石,而不是「補一下就好」的短期行為。當你看到一個老人跌倒卧床之後迅速衰弱,很可能不是跌倒本身,而是體內早已「空倉」,沒有足夠的蛋白支撐修復系統。

Advertisements


每一頓飯都是一劑藥。蛋白質吃得夠,才有力氣對抗疾病、恢復創傷、支撐日常生活。雞蛋雖好,但只是起點。花膠、高密度乳酪、豆腐、瘦牛肉,這些才是老年人真正的「營養武器」

飲食不是一個人的事,是一個家庭的責任。老人的餐桌,決定了他們未來的行動力、抵抗力和生命的彈性。別等到住進醫院才來補,那個時候,時間和代價都太高。

Advertisements

健康的老年不是「躺著過」出來的,而是吃出來、走出來、練出來的。蛋白質,是這個過程中最不該被忽略的一環。


[1]李寧.老年人營養不良的臨床表現與干預[J].中國實用內科雜誌,2022,42(3):208-212.
[2]王亞.蛋白質攝入對老年人肌少症的影響[J].中華老年醫學雜誌,2021,40(5):520-523.
[3]陳海燕.優質蛋白質食物對術後恢復的促進作用[J].中國臨床營養雜誌,2023,31(2):89-92.



來源:toutiao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