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吼罵」殺傷力更大!日常一習慣「是極大的負能量」:不只傷害身邊人、也在嚴重消耗自己

現代生活節奏非常快,什麼都彷彿被調成了 2 倍速,外送 30 分鐘到,網拍包裹隔日送達......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追求高效快速,這也讓我們變得非常容易「急」。

這種「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在影響著我們育兒、或是身邊最親近的人,或許大家對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

清晨鬧鐘剛響,「十萬火急」的一天就拉開序幕:

我們叫醒熟睡的孩子,就開始催促上「別磨蹭了!快去刷牙……」

接著是「快點吃飯!別發呆了……」

然後是「快點穿外套!不要穿反了!

「走路快點!別遲到……」

整個家彷彿一個高壓鍋,催促聲是不斷加壓的閥門,而孩子,則是在蒸汽中迷茫、呆滯、甚至抗拒。

圖片來源:giphy

Advertisements

當「急」成為家庭的底色,它的殺傷力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隱蔽、更持久。

它不像吼叫那樣「顯性」和「劇烈」,一聲怒吼可能會讓孩子立刻哭泣,讓你瞬間懊悔。

「急」更像一種慢性毒藥,無聲無息地滲透在日常的每一次互動中,不知不覺間侵蝕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

「急」會摧毀孩子的內驅力

影響大腦發育

甚至帶來更多、更長遠地傷害

如果說「吼」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那麼「急」就是一場連綿不絕的陰雨天。

前者可能讓孩子學會躲避,後者卻會讓寒冷侵入我們身心。

當我們急躁地催孩子時,其實正在破壞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當我們慢節奏生活、做事時,常常能看見「過程」;而當我們非常「急躁」時,往往只盯著「結果」。

例如,當孩子正在專心致志地試圖自己穿上襪子,卻因為對不準腳跟,拉不對襪口,只能一次次嘗試時:

Advertisements

當我們不著急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孩子正在練習手眼協調,發展精細動作,並在努力中建立解決問題的信心。

而我們急躁時只會看到:「天哪,太慢了,怎麼還穿不好!還是我來吧!」然後一把抓過襪子,三下五除二幫孩子穿好。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Advertisements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

當個體的自主感(Autonomy)、能力感(Competence)和歸屬感(Relatedness)這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時,內在動機才能被激發和維持。

如果孩子在探索、嘗試、犯錯的過程中總是被催促、被打斷、被代勞,恰恰會破壞孩子的自主感和能力感。

他們會將本應由內在驅動的行為,變為了外在控制的行為,同時形成一個核心信念——

我的時間不由我做主,我想做的事也不重要,我做不做都沒關係因為媽媽會做。

學習和成長的內在樂趣被剝奪,所有行動的動力都從「我要做」變成了「我被要求做」。[1]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Advertisements


當我們著急幫孩子代勞時,正在讓孩子錯失真正的成長機會

孩子的成長是一步一步的,有時候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去完成,比如 2 歲的寶寶,獨立收拾書包、玩具還會有困難,我們需要及時幫助他們。

當孩子逐漸長大,可以嘗試自己獨立完成時,我們則要盡量多給孩子提供嘗試空間。

可當生活在「急」的底色下時,我們會傾向於行動上的「代勞」,替代讓孩子多嘗試,多學習,在試錯中成長。

孩子想表達想法,磕磕巴巴地組織語言時:

著急的家長會等不及,直接搶過話頭:「你的意思是……對不對?」

孩子想學著自己系鞋帶,笨拙地擺弄鞋繩時:

著急的家長會看不下去,蹲下來一把搶過:「我來吧,快一點!」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並強調:

Advertisements

有效的教育應當發生在「孩子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成年人指導下能夠達到的水平」之間。

換句話說,孩子的學習與成長需要適當的挑戰,難度應設在孩子「踮起腳尖剛好能夠夠到」的地方——既不能過於輕鬆,也不能讓他們望而卻步。[2]

而家長的每一次「搶」,實際上都是在跳過這個關鍵的學習過程,剝奪孩子練習和成長的機會。

孩子在「慢慢來」的過程中,本可以學會等待、試錯、調整等寶貴能力,而我們的「急」,讓孩子錯失了這些至關重要的成長體驗。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Advertisements


長期在急躁氛圍長大,甚至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將「焦慮模式」代際遺傳

「急」最具殺傷力的一點是它甚至能重塑孩子的大腦。

研究表明,長期在急躁氛圍裡長大的孩子,其大腦神經系統出現了顯著的差異:

生理層面:他們的杏仁核(大腦的情緒警報中心)增大且異常活躍,這意味著他們的大腦時刻處於「高度警戒」的戰鬥或逃跑狀態。

與此同時,他們的前額葉皮質(大腦的執行控制中心)發育受阻,導致他們更難控制衝動情緒、難以集中注意力[3]。

心理層面: 這種高焦慮的狀態,會滲透到他們成年後的工作、人際關係裡,讓他們疲憊不堪,痛苦不已。

更糟糕的是,當他們成為父母后,又會不自覺地重複這種「著急」的模式,把同樣的焦慮傳遞下去,形成難以打破的代際循環。[4]

Advertisements

這也是「急」比「吼」更可怕的原因!

吼叫是間歇性的情緒爆發,孩子尚有喘息之機,而「急」是一種持續性的情緒滲透。

它像背景噪音一樣無處不在,將孩子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長期浸泡在壓力的培養皿中。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反噬自身

「急」也會傷害我們的健康

「急」不只是傷害孩子,對我們大人也是嚴重的「消耗」!

當我們催促孩子,我們的身體也拉響「戰鬥或逃跑」的警報: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水平飆升。

偶爾的應激是正常的,但當「急」成為一種生活常態,就意味著我們的身體長期處於這種高耗能的戒備狀態。

其後果是[4]:

精力透支:長期緊繃的神經讓我們疲憊不堪,即使睡眠充足也總覺得「身體被掏空」;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