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什麼樣的人進入婚姻,更容易幸福?心理學家研究「上萬對夫妻」得到這個答案
跟怎樣的人一起走進婚姻才會幸福?
這是很多人從單身一直想到婚後的一個難題。有些人比較看重經濟和外貌條件,有些人覺得三觀一致更重要,甚至還有人比較相信「玄學」,覺得選對象也得看生辰八字、星座、血型之類的因素。這些看法或許各有道理,但是到底哪個或哪些答案更可靠呢?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心理學家通過嚴謹的實驗設計和成千上萬對伴侶的真實數據,都發現了哪些「最能讓人感到幸福」的伴侶類型。
Advertisements
性格沉穩的「可靠型」伴侶
對方的性格好不好,往往是大多數人在找對象時最關心的一個方面。從心理學來說也是如此,婚姻的脆弱性壓力適應模型(The Vulnerability Stress Adaptation Model of Marriage)認為,夫妻的人格特質是婚姻關係的一種脆弱性因素,會影響夫妻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如何處理衝突事件的方式,從而影響婚姻關係的質量。
但是,對於一段長久幸福的婚姻關係來說,到底怎樣的伴侶性格才算「好」呢?
心理學家奧米拉和索斯在《人格雜誌》發表了一項時間跨度長達 18 年的縱向研究,他們測量了近 2000 對夫妻在這 18 年期間的性格特質與婚姻滿意度的變化,並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研究採用了心理學界最為廣泛認可的人格理論之一——大五人格理論(Big Five Personality Theory),該理論已被證明具有跨文化背景的普適性和穩定性。
Advertisements
結果發現,只有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這兩個維度,不僅與初期的婚姻滿意度密切相關,而且與婚姻滿意度之間具有同步變化的關係。
具體體現在:
· 盡責性越高,婚姻初期滿意度也越高,隨著婚姻關係的持續,當盡責性上升,婚姻滿意度也會隨之上升。
· 神經質越高,婚姻初期滿意度越低,而當神經質水平下降時,婚姻滿意度反而會呈現上升的趨勢。
展開全文
在大五人格理論中,盡責性越高的人,會表現出更強的自律性、責任感和可靠性,而神經質則體現出了一個人情緒上的穩定性和脆弱性,較低的神經質代表著情緒較為穩定,能夠很好地應對壓力。
也就是說,與一個自控力強、有責任心、有韌性和情緒相對穩定的人結婚,更有可能成就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
Advertisements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還發現,這些性格特徵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標籤,而是會隨著夫妻雙方的相處過程而發生改變的,有些人可能會在婚姻關係中逐漸變得更加穩重可靠,學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而這種性格上的共同成長也是婚姻能走得更遠的重要原因。
擅長照顧的「支持型」伴侶
Advertisements
患難與共通常被認為是婚姻關係中難能可貴的地方,但是,那些日常的彼此照顧,看起來可能有些微不足道,其實對於婚姻幸福也極其重要。在心理學中,這種照顧被稱為伴侶支持(Spousal support),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兩種:
· 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指的是伴侶表現出來的傾聽、關心、安慰和欣賞等行為;
· 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指的是為對方提供實際的幫助,例如經濟上的幫助、生病時的照料等。
有一項在 2025 年發表的最新研究,招募了 200 對平均婚齡 33 年的老夫老妻進行問卷調查,測量了他們的伴侶支持與負面互動的水平,例如「伴侶有多在乎你?你能在多大程度上依賴對方?在生病時 Ta 會照顧你嗎?你多久會感到被指責或失望?」等。
Advertisements
結果顯示,結婚時間越長、越幸福的夫妻,伴侶所提供的情感和工具性支持也越高,同時負面互動也越少。
這就印證了婚姻心理學中的一個普遍觀點:較高水平的伴侶支持,是長期婚姻得以維繫的核心紐帶。也就是說,那些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能夠持續提供彼此理解、欣賞和實質幫助的伴侶,更有可能把婚姻經營成一段溫暖而持久的關係。
站在同一陣線的
「戰友型」伴侶
衝突風格(Conflict styles)一直以來都是親密關係中的熱門研究議題,指的是個體在應對關係衝突時習慣性和模式化的行為反應。婚姻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經過多年的婚姻衝突研究發現,常見的夫妻衝突風格有以下四種[3]:
· 確認型(Validator):更願意與對方合作解決問題,有較好的自制力,認為即使對方的觀點與自己的不同也一樣值得重視,在爭吵中會盡量去理解對方。
· 迴避型(Avoider):認為生氣和吵架並沒有好處,喜歡自行解決問題而不是與對方討論,或者認為問題會隨著時間變淡。
· 多變型(Volatile):認為問題一定要得到解決,即使大吵一架也是解決分歧的一種方式,但也需要有愛和善意的表達來維護雙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