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牙手術成功!64歲老人「7小時後死亡」 醫生認了:「犯了低級錯誤」

聽到這個標題,很多人心裡都會咯噔一下。手術做得挺順利,怎麼人卻沒了?是麻醉出了問題,還是術後觀察沒到位?難道植牙也會要命?醫學不是兒戲,一個小細節的疏忽,就可能變成致命的漏洞。到底哪裡出了差錯,這背後的風險,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


Advertisements

植牙在很多人眼裡,就是「鑲顆牙」的事。可這是一門需要開刀、涉及骨頭、牙齦和血管神經的外科手術。沒有哪個外科手術是百分百安全的,尤其遇上年齡偏大、伴有慢性病的患者,再小的風險都可能被放大。64歲的老人,本來只是想改善咀嚼,卻沒挺過當天晚上,帶給家人沉重打擊。


很多人以為,手術室裡的操作最關鍵。真正能左右結局的,有時候恰恰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環節。比如術前評估有沒有仔細做,藥物過敏史是否被忽略,血壓血糖控制得好不好,這些常常比手術刀本身更能決定安危。就像蓋房子,地基不穩,再豪華的裝修也經不起風吹雨打


Advertisements

在牙科門診裡,經常會遇到一些熱情又著急的老人,聽朋友說植牙好,立馬就想安排。可當問到有沒有心臟病、有沒有吃抗凝藥時,他們常常擺擺手,「小毛病,不礙事」。偏偏這些「小毛病」,就可能成為致命隱患。比如長期吃阿司匹林的老人,如果術前藥物管理不到位,術中出血、術後血腫就可能壓迫呼吸道,引發嚴重後果。


這位64歲的老人,手術本身很順利,可惜在麻醉復甦和術後監測中出了紕漏。醫學裡有個概念,叫做「知情、評估、監測三位一體」。

如果缺了其中一個,風險就像埋在草叢裡的蛇,安靜的時候看不見,一旦受到觸動,就可能突然咬人。七個小時的安靜,換來一夜的永別,背後的教訓實在令人扼腕


Advertisements

不少人會問,植牙究竟有什麼風險?從大的方向來說,一類是手術相關,比如出血、感染、神經損傷;一類是全身疾病誘發的併發症,比如心臟驟停、哮喘發作、糖尿病併發症。年紀大的人,本身器官儲備能力下降,一個刺激可能就壓垮防線。所以醫生為什麼總要問個不停,就是為了把隱患盡量篩出來。


有一次門診,一個老先生準備做種植牙,他的血壓一檢查高到180/100。老人說,「平時也這樣,習慣了」。但這樣的情況根本不能貿然手術,因為在麻醉和應激下,高血壓極易誘發腦出血或心梗。如果這時冒險操作,就好比在風大浪急的海面上開一條小破船,隨時可能翻


在醫學裡,所謂低級錯誤,往往不是因為技術不行,而是因為忽視了基礎流程。監測血氧的機器沒有持續連接,術後病人獨自離開,沒有醫療人員觀察,這些在教科書裡基礎一旦失守,後果卻極其嚴重。經驗告訴我們,真正危險的不是沒遇見過的複雜情況,而是習以為常的細節被忽略。


回到這個64歲的老人,7小時後死亡的背後,可不只是「命不好」。從醫學角度看,最可能涉及幾方面:

一是血壓、心臟問題誘發猝死

二是呼吸道出血或堵塞,早期沒觀察出癥狀

三是藥物相互作用,出現不可控後果。任何一個原因,本來都能在早期發現,但由於鬆懈,被當作「小問題」錯過了。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