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牙手術成功!64歲老人「7小時後死亡」 醫生認了:「犯了低級錯誤」


很多人常覺得,牙科只是小科室,不像心外科、神經外科那麼危險。其實臨床上牙科全麻下的意外並不少見。麻醉藥物像一把雙刃劍,既能帶來無痛的手術體驗,也可能因為劑量、代謝、個體差異帶來呼吸抑制。如果復甦室沒有做好嚴密監測,患者可能在大家以為「平安無事」的時候,悄悄進入危險狀態。


老年人要不要種牙?答案是可以,但必須前提充分。第一步,術前要全面評估,血壓、血糖、心電圖、胸片都要查清楚;第二步,與醫生溝通正在用的藥,尤其是降壓藥、抗凝藥、降糖藥,不能忘;第三步,手術當天應有完善的麻醉和生命支持條件,術後需要有人觀察至少24小時。這些準備不像多餘的檢查,而像給出行前的安全帶


Advertisements

有些家人覺得醫生「婆婆媽媽」,檢查太多是在增加負擔,其實這是最大的保護。醫學講求的不是省事,而是安全。就像坐飛機,前半小時反覆機械檢查每一顆螺絲,大部分時候飛機都能順利起飛,但一旦偷懶,哪怕少擰一個小零件,都可能換來毀滅性的崩潰。


老人植牙失敗的案例,也提醒大家不要迷信「手術一定能改善生活」。比如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植牙後傷口不易癒合,容易感染;骨質疏鬆嚴重的老人,種植釘也可能鬆動。醫生的第一責任不是立刻幫你植,而是要判斷適不適合。有時候說「不行」,是保護,而不是推脫。


Advertisements

生活裡很多人忽略體檢,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心臟病或糖尿病,等到進入手術室,才臨時暴露問題。這就像帶著一桶汽油去廚房,平時大家都沒發現,一旦點了火,後果就不堪設想。醫學的風險管理,不是手術當天才開始,而是日常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也有人會問,那是不是老年人該徹底放棄植牙?並非如此。很多老人經過完善評估,控制好慢病,照樣能順利種牙,用上多年沒問題。關鍵在於,不能心急,不能忽略醫生的檢查和建議。就像跑馬拉松,不是看你能不能跑,而是看你準備得夠不夠,鞋合不合腳,身體狀態允不允許。


Advertisements

這類事件的另一個啟示,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患者往往把希望放在「手術成功率」上,而忽視了身上的隱患。醫生有時候為了減少緊張心理,也沒把風險講得足夠透徹。這樣一來,雙方理解不對等,患者難以意識到自己術前需要配合的地方。真正的安全感,來自雙方都充分明白風險與防範措施


醫學中說的「犯了低級錯誤」,更多是一種提醒。所有治療環節都像接力跑,一個人失誤,後面就難以補救。對患者來說,別怕醫生多問,也別省略「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回答,這些細節才是真正守護你安全的屏障。對醫生來說,再熟悉的操作,都要一絲不苟,不能想著這只是小手術。


Advertisements

64歲老人的離世,本可以避免。醫學上最大的悲哀,不是遇見解不開的難題,而是敗給本該做到的基本功。就像一個熟練司機,不怕高速路上的複雜情況,卻最怕因為沒拉手剎導致車輛溜坡。悲劇一旦發生,後悔再多都換不回一次機會。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新聞會有恐懼感,以為植牙就是高危行為,其實並不需要走向極端。正確看待:技術本身安全可靠,真正的風險來自忽視基礎評估和細節監測。如果做到位,絕大多數老人依然能從植牙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安全永遠比速度重要,誰也不想因為求快,換來無法彌補的遺憾。


結束時想說,醫學從不只是冰冷的數字和報告,它跟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都綁在一起。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尊重流程,敬畏風險,把每一步做到位,把可控的隱患牢牢控制住。生命脆弱,但也同樣堅韌,關鍵在於不要輸給低級錯誤。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