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出現憂鬱傾向!這6件事千萬別再做「小心狀況更惡化」
有時候心情像被烏雲籠罩,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這是很多人可能遇到的憂鬱症狀。別小看這些信號,它可能悄悄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憂鬱症不是「想開點」就能好的病,它像感冒一樣,需要認真對待。查出憂鬱症狀後,有些習慣得趕緊改掉,不然可能會讓情況更糟。
Advertisements
憂鬱症是怎麼一步步找上門的
憂鬱症不是一天形成的,它像小火慢燉,慢慢累積。
起初可能是工作壓力大、家庭矛盾,或者睡眠不好、飲食不規律,讓大腦的「情緒開關」失調。
長期下來,腦子裡負責開心和放鬆的化學物質,比如血清素,可能會分泌不足,人就容易陷入低落、焦慮,甚至覺得生活沒意思。
嚴重時,可能影響食慾、睡眠,甚至身體健康。
好消息是,我們可以在早期發現苗頭,及時調整。比如,感到持續兩周以上心情低落、沒興趣、睡不好或特別累,就得注意了。
Advertisements
6件不能碰的事,躲開這些「情緒陷阱」
查出憂鬱症狀後,有些習慣得趕緊停下來,這些「情緒陷阱」可能讓心情雪上加霜。
熬夜刷手機,傷心又傷身
很多人晚上躺在床上,手機刷到停不下來。短影音、社群媒體,資訊多得讓人眼花撩亂。大腦一直被刺激,休息不好,情緒更容易波動。
研究發現,長期熬夜會讓大腦處理情緒的能力變差,憂鬱症狀可能加重。尤其對50歲以上的朋友,睡眠質量本來就容易下降,更得保護好。
正確做法是每晚固定時間睡覺,盡量10點半前上床。
Advertisements
把自己關在屋裡,不見人
憂鬱時,很多人想把自己鎖在房間拒絕社交。覺得跟別人聊天很累,甚至害怕被誤解。
其實,適當的交流能讓大腦分泌「開心物質」。
中醫裡講「心主神明」,意思是心情好壞跟我們的社交和精神狀態密切相關。完全封閉自己,負面情緒容易越積越多。
試著每天跟家人聊幾句,或者約老朋友散散步。別擔心說錯話,簡單的問候也能讓心情透透氣。
研究表明,適度社交能降低憂鬱風險,尤其是中老年人,保持聯繫特別重要。
吃得太隨便,身體沒營養
有些朋友心情不好時,要嘛吃得很少,要嘛狂吃甜食、油膩食物。
飲食不規律會讓身體缺乏關鍵營養,比如Omega-3 脂肪酸和維生素B群,這些對大腦情緒調節很重要。吃太多高糖高脂食物,還可能讓血糖波動,情緒更不穩定。
我們得吃得均衡,每天保證蔬菜、魚、蛋、豆類,少吃加工食品。
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多蔬果、魚、堅果)對改善憂鬱症狀有幫助。簡單點說,飯桌上多點「彩虹色」,心情也會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