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出現憂鬱傾向!這6件事千萬別再做「小心狀況更惡化」
老想負面的事,鑽牛角尖
憂鬱時,腦子容易陷入「負面循環」,老想著「我不行」「生活沒希望」。
這種思維像個漩渦,越想越深。研究表明,過度反芻(反覆想負面事)會加重憂鬱症狀,甚至延長病程。
試試「轉移注意力」。比如,感覺心情不好時,站起來走兩步、做點家務,或者看看喜歡的電視劇。
還可以試試寫日記,把負面情緒寫下來,然後想想「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慢慢地,腦子會學會跳出鑽牛角尖。
Advertisements
喝酒解愁,害處大於好處
很多人覺得喝酒能暫時忘掉煩惱,但酒精其實是「情緒放大器」。
它可能讓低落情緒更嚴重,還會干擾睡眠,影響大腦功能。研究發現,長期飲酒會增加憂鬱風險,尤其是中老年人,身體代謝酒精的能力下降,傷害更大。
與其喝酒,不如泡杯花茶,或者吃點水果,轉移注意力。心情不好時,找個信任的人聊聊,比喝酒管用多了。
Advertisements
忽視身體信號,硬扛著
憂鬱症不只是心理問題,還可能帶來身體不適,比如頭痛、胃口差、渾身沒勁。
很多人覺得「忍忍就過去了」,結果身體和心理雙雙受損。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一旦發現自己持續疲憊、睡不好,或者有其他不舒服,趕緊去醫院檢查。別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就這樣」,早發現問題,能少走很多彎路。
Advertisements
日常小習慣,幫你守住心理健康
除了避開「陷阱」,我們還可以主動做些事,保護心理健康。這些習慣簡單實用,特別適合50到70歲的朋友。
每天曬曬太陽。陽光能刺激大腦分泌血清素,改善心情。研究發現,每天曬15到30分鐘太陽,能有效緩解輕度憂鬱症狀。早上或傍晚散步,順便曬曬太陽,效果更好。
動起來,哪怕是簡單的家務。掃地、擦桌子、澆花,這些小動作都能讓身體分泌內啡肽,帶來愉悅感。
研究表明,每周150分鐘的適度運動,比如快走,能顯著降低憂鬱風險。
Advertisements
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曬太陽、聊聊天,做點喜歡的事。遇到不舒服,及時找醫生,別硬扛。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我們一起努力,讓生活多點陽光,少點烏雲。心理健康好了,日子才能越過越有滋味!
個體體質差異大,本文僅為科普信息,不能替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建議。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諮詢正規醫療機構醫生。
(圖為示意圖/Pinterest)
來源: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