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吃了!加熱3分鐘「產生數十億塑膠顆粒」 許多人還天天吃「多器官正在受損」
很多上班族選擇自備便當上班,中午只要放進微波爐叮一下就可以吃了,不僅吃得更放心,還比外送得快。
但重點來了!你的便當盒是什麼材質?普通的塑膠盤、塑膠碗
還是寫著微波爐專用的塑膠製品呢?「微波爐專用」真的能放心嗎?真相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
加熱3分鐘,釋放數十億塑膠顆粒
2023年7月,《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發表的一篇相關研究表明,與冷藏或室溫下使用相比,微波加熱導致微塑膠和奈米塑膠釋放到食品中的數量最高,每平方公分容器中會釋放出超過20億個奈米塑膠和400萬個微塑膠。
圖表來源:相關研究截圖
Advertisements
研究人員選取了由聚丙烯和聚乙烯組成的“食品級塑膠容器”,將其置於微波爐中加熱3分鐘後,對容器內液體進行分析,發現很多微塑料(直徑約為1微米)以及更小的奈米級塑料顆粒,據估計在1平方厘米塑料中就會釋放出422萬個微米塑料顆粒和21.1億個奈米塑料顆粒。
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將塑膠容器用於液體,包括水、牛奶等的加熱時,所產生的微米塑膠顆粒數量最多;如果只是將其用於食品或飲料的冷藏存儲,則其釋放出來的微米塑膠會少得多。
換句話說,如果大家日常在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時,最好不要用塑膠容器,即使是「食品級塑膠容器」也不行。
Advertisements
人體的多個器官都檢測出了微塑料
塑膠製品已經變成了人們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然而,塑膠製品的廣泛使用也增加了微塑膠進入身體的風險。
微塑膠難以被人體代謝吸收,未能排出的部分會在體內累積,超過一定量則有可能造成器官和細胞不同程度受損。更讓人震驚的是,科學家在人體的多個器官都發現了微塑膠的存在。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曾發布過一個數據──一個人僅透過喝水,每週就能攝取微塑膠顆粒將近1800個!
而貝類等海鮮是第二大來源-每週攝取微塑膠顆粒約182個。
(一個人每週潛在攝入微塑膠的數量。依序為:喝水、貝類、啤酒和食鹽)
Advertisements
更讓人震驚的是,在人體多個器官裡,都發現了微塑膠的存在。
●大腦
奈米塑膠不光是「進入」大腦這麼簡單,它還可以與神經元中的蛋白纖維發生作用,可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
●胎盤
微塑膠可能可以進入孕婦的胎盤。在最近的15年裡,胎盤裡微塑膠顆粒的數量和大小都在顯著增加。
●心臟
研究發現,接受心臟手術的患者的心臟組織中存在微塑膠。微塑膠可以在心臟中蓄積並持續存在。
●血液
2022年的一項研究在人體的血液中發現了微塑膠。這或許意味著微塑膠已遍佈人體的各個器官。
●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