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後跟脫屑龜裂「不是因為太乾」?醫出面示警:「恐是罹一種病....」
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秋、冬來臨、氣溫逐步下降,讓不少人出現腳後跟脫屑、龜裂問題,這些症狀不僅影響美觀,更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重症科醫師黃軒在臉書分享,曾有位女老師就醫時,腳後跟乾得像枯樹皮,還有細細裂痕,這樣的狀況其實是身體在傳遞「生病」訊息,不該被輕忽。
圖片來源:TVBS新聞網
Advertisements
他列舉3種腳跟龜裂的類型:第一種是乾裂型,許多人洗澡時容易忽略腳底,只用熱水沖洗就算了事。醫學研究《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1》指出,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低濕度環境、年長者、長期站立工作者與秋冬季節。醫師建議洗完澡時,趁皮膚還有水分就擦上含10至20%尿素的乳霜,每週使用磨腳石輕柔去角質,睡前塗上凡士林再套上棉襪,隔天就能感受到明顯改善。
圖片來源:搜狐
Advertisements
第二種是癢屑型,若腳後跟除了脫皮還伴隨發癢、發紅或有滲液現象,很可能是足癬(俗稱香港腳)作祟。他說明,真菌最喜歡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下繁殖。事實上,全球約四分之一成年人曾經歷過足癬,當中超過六成誤認為只是皮膚乾燥。醫師提醒,這種狀況要使用抗黴菌藥膏治療,並保持鞋襪乾爽,在泳池、浴室應換上拖鞋因應。
圖片來源:unsplash
第三種是厚裂型,這種類型最需要警惕,因為可能代表糖尿病足或血液循環出現問題。研究《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2022》顯示,每七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位可能因皮膚裂口惡化成潰瘍,而很多人都拖延到傷口潰瘍、感染,才意識到狀況不對勁。若發現腳部同時出現麻痺、冰冷、傷口難癒合或皮膚變黑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血糖和周邊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