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秋分!俗話說「男怕秋分,女怕冬至」:提醒男人3不做2要做

「漏鍾仍夜淺,時節慾秋分」,時間過得真快,9月23日太陽將到達黃經180度,意味著我們將正式進入秋分節氣。每年秋分會在陽曆9月22日至24日之間交節,今年秋分交節的具體時間為9月23日2時19分04秒,農曆八月初二。秋分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12小時),秋分後,太陽直射點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會逐日下降,大部分地區將迎來氣象學意義的「入秋」。


Advertisements

秋分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同樣曾經也是傳統的「祭月節」,古人會在這天祭拜月亮。這一習俗源於先秦時期對天象的崇拜,古人認為月亮主宰陰陽和諧,進而影響萬物生長與農事豐收,因此將秋分定為祭祀月亮的重要節日。甚至到了周朝,已確立「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禮制,對此《禮記》中明確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其中夕月指的就是祭月,人們在秋分當天會通過祭拜月亮,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然而,雖說秋分交節的陽曆時間較為固定,但秋分交節的農曆時間會有著較大的波動,這主要是受農曆「置正」的影響。而古代就是使用的干支歷,古人發現秋分的日期每年在農曆中浮動較大,並不會必逢圓月。可是祭月沒有圓月,那麼就失去了「月圓人圓」的美好寓意,因此古人逐漸將祭月的日期固定在了農曆八月十五,這一日的月亮最圓,更符合祭月「圓滿」的主題,這也為「中秋節」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Advertisements


老話說「男怕秋分,女怕冬至」,這是因為秋分是一年中 陰陽相半、寒暑平衡的日子,標誌著九十天的秋季已經過半,此時秋收作物已經逐漸進入成熟期,馬上就可以收穫了。在古代農耕社會,男人主要就是從事耕地等體力勞動,秋分的到來,預示著就要迎來「三秋大忙節」,人們要抓緊搶收秋糧、搶種越冬作物,很是繁忙;而冬至後天氣逐漸寒冷,加上春節臨近,女人要忙於為過年做準備,例如準備菜肴、擦拭傢具、縫補衣物等,可是在寒冷的環境中勞作,很容易受寒,從而引發感冒等不適。

古人在四季輪替的勞作中發現,每個季節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每個季節都會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以此可以使氣候循序漸進的轉變。而人們要順應自然,在不同的季節、節氣中做出相應的調整,例如生活、飲食、作息等,這樣才能在不同的時段中保持健康。923秋分,提醒大家:3事不做,2事要做,都是指什麼呢?趕緊了解一下吧。

Advertisements


秋分「3事不做」

1、不過度勞累

進入秋分節氣,就要避免過度勞累。因為秋分後,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氣溫會逐日下降。此時人體陽氣由表入裡,開始「收斂藏精」,如果過度勞累,尤其是長時間體力勞動,會迫使陽氣外泄,導致「陽氣損耗,陰精不藏」。現代人很多人雖說不會直接從事農耕,但秋分後仍需遵循「養收」的原則,避免劇烈運動或長時間高強度工作,以防陽氣過度消耗,為冬季各種不適埋下隱患。

並且,秋分是「三秋」(秋收、秋耕、秋種)的關鍵期,不僅要搶收晚稻、玉米,還要播種冬小麥、油菜,老話說「秋分不割,霜打風割」,強調的正是三秋時節的時間很緊迫。然而,越是如此越要在農忙時保留體力,避免因過度勞累導致身體虛弱,反而影響後續農事效率。並且,長時間的勞累還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出現摔傷、誤割莊稼等失誤操作。因此,只有通過合理分配勞力,才能實現「勞而不傷,收而不損」。

Advertisements


2、不熬夜

進入秋分節氣,農作物成熟,農忙時期就要開始,一些人可能為了追趕農時,可能會熬夜進行秋收、秋種等事宜。但最好還是避免熬夜,因為秋分後人體陽氣由表入裡,開始「收斂藏精」,如果熬夜不睡,陽氣就會被迫外泄以維持清醒,導致「陽不斂陰,陰不守陽」,當身體的陽氣被過度消耗,那麼,人體的抗寒能力就會下降,在本就已經降溫的夜晚更容易受寒感冒。

除此之外,秋分是陰陽平衡的節點,此時人體陰陽也應平衡,但如果熬夜就會打破這個平衡。在古人看來,夜間11點至凌晨3點是肝膽經當令之時,而肝主藏血,膽主決斷,熬夜會迫使肝血持續工作,導致「陰血暗耗」,雖說短期不會出現不適,但時間久了就會引發頭暈、心悸、失眠等陰虛的情況。因此,追趕農時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身體就如同土地,需在收穫後休養生息,才能為之後的生長積蓄力量。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