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紀越大朋友越少?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答案
你有沒有一種感覺,隨著年齡增長,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了。
年輕的時候,我要好的朋友有很多,經常一起出去喝酒、打球、打牌。
呼朋引伴,好不快活。
Advertisements
但是結婚之後,大家聚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不是這個看孩子,就是那個忙工作,要不就是老婆管得嚴。
以前逢年過節還有同學聚會,現在居然好幾年沒聚過了。
我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有什麼問題,導致大家彼此疏遠了。
後來才慢慢明白,再好的朋友也會漸漸消失,再熱鬧的聚會也有散場的時候。
人到了一定年紀,一定是往回收的,圈子變小,朋友變少,是每個人必然會遇到的境遇。
(一)
分歧於利益
前幾天看了博主@昊子的一段話:
「三十歲之前,如果一個人交朋友只看利益不看感情,那是人品不好。三十歲之後,如果一個人交朋友只看感情不看利益,那是腦子不好。」
上學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是很純粹的。
但是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之後,情況就完全變了。
一方面是純粹的關係少了,日常圈子裡的朋友,大部分是同事、合作夥伴。
Advertisements
另一方面,則是大家都開始有了家庭,有了車貸,房貸,交往中會慢慢開始把利益前置。
畢竟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才是一個成年人最緊迫,最重要的責任。
《凡人歌》的老那就是如此。
電視劇一開頭,老那所在的公司要上市,一旦上市,他們這些骨幹都能拿到不菲的期權。
但是投資方要求裁掉一批老員工,來提高公司活力和競爭力。
裁員名單里,有老那的鐵杆老周。
老周是老那的心腹,也是老那的朋友,工作上幫老那抗了不少活,倆人私下關係很好。
但是在上市的壓力與誘惑下,老那最終選擇同意裁掉老周。
但是老周的孩子才四歲,養娃壓力本身就大,再加上裁員直接崩潰,在辦公室直接跟老那翻臉。
老那猝不及防被打了一拳,鼻樑骨差點被打斷了。
多年的情誼在現實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Advertisements
不能說老那冷血,也不能說老周衝動。
老周指著這份工作養家,老那自己妻子待業,家裡有娃,還有房貸,指著這份期權翻身。
成年人的感情就是這樣,年輕的時候可以偏重感情,年紀大了不得不偏重利益。
Advertisements
畢竟每個人都是家裡的頂樑柱,在風雨中必須先護得家人周全。
看過一個知乎網友講的自身經歷:
因為愛好問題,他有兩個小圈子,一個是牌友,一個是球友。
沒結婚之前,經常在這兩個圈子裡玩。
但是結婚之後,他慢慢地就只去球友圈了。
為啥呢?因為牌友圈沒有什麼有能量的人,大家在一起純粹是為了消遣。
但是球友圈子裡,既有教育系統的領導,也有外企的高管。無論對自己工作,還是對娃讀書,都有不小的助益。
年紀越大,人越世故。成年人社交的真相,永遠是價值。
不是因為功利,很多時候是生存壓力下的迫不得已。
當昔日的好友和自己的生活慢慢失去交集,慢慢失去了對彼此的價值,關係也會越來越淡,走得也會越來越遠。時間久了,身邊的朋友也就越來越少了。
(二)
局限於時間
朋友變少的背後,還有一個很要命的問題,就是時間。
以前我上大學的時候,我的現當代文學老師天天說:我愛我女兒,她要我的命我都給,但是她綁住了我。
我尋思,能綁多死啊,至於天天說嗎。
後來我自己有娃了,才發現,真的是綁住了自己。
我孩子出生之後的那幾年,我就沒睡過一天好覺。
一晚上要給他餵奶四五次,每隔幾個小時他就要醒一次,導致我和我老婆的睡眠質量奇差,第二天上班都無精打採的。
等娃會跑了,照顧他的時候更要隨時盯著,因為一不留神,你就不知道他會往嘴裡塞什麼東西,不知道他會磕在哪裡。
等娃上學了又要開始輔導功課,時刻關心他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