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紀越大朋友越少?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答案
住校之後,又要天天擔心在學校能不能吃好,穿暖。
人的時間和精力就只有那麼多,當家庭和孩子排第一的時候,朋友的數量就只能精簡精簡再精簡了。
年輕的時候,呼朋引伴,走到哪裡都是朋友。
現在可以支配的時間太少了,有限時間只留給兩種人,一種給最貴的人,一種則是給最真的人。
所以中年以後,很多可有可無的朋友慢慢就不再來往了。
主持人汪涵就是如此。他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清理自己的朋友圈。
刪掉那些可有可無的人,把朋友圈的人數穩定在固定的數量。
每次優化完朋友圈之後,他都會非常輕鬆,這樣就能節省很多精力,多了更多和摯友相處的時間。
演員梁朝偉也是如此。
每次演完戲都會有人邀請他一起出去聚會。
可他每次都是掃興地說:不要了,你們玩,我回家。
Advertisements
別人都以為他很高冷,不近人情。
可他覺得:朋友就應該刪繁就簡,只有這樣才能把溫暖留給自己的家人和二三知己。
知己難得,二三摯友,遠勝萬千泛泛之交。圈子越小,越是純粹,圈子越乾淨,越彌足珍貴。
(三)
陌路於三觀
作家@阿何,講過自己的一段往事。
他有個發小,小時候天天一起玩,不是上山抓鳥,就是下河摸魚。
倆人形影不離,好得跟一個人一樣。
但是後來,阿何去北京上了大學,發小則輟學去外地打工,倆人平時很難見面。
工作之後,有一次阿何回家探親,去找發小重聚。
他本來很開心,在他印象里,發小還是童年和自己一起玩耍的夥伴。
但是見面之後,他發現發小常年在外面打工,抽煙打牌,不思進取,混得很差。
他沒忍住,就勸發小早點找找其他出路,發小卻覺得這樣混日子挺好的。
Advertisements
他勸發小平時多讀點書,學點技術。
發小卻只覺得他看不起自己,倆人沒聊幾句,就不歡而散。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大家有了不同的軌跡,進入不同的圈子,三觀也會慢慢變得不同。
人與人之間,性格或許可以磨合,但觀念卻無法將就。
三觀不合的人,就像是兩條平行線,無論怎樣延展,最終都不會聚在一起。
看過歌手李健的一個故事。
當年他和搭檔盧庚戌因為一首《一生有你》火遍大江南北。
但是火了之後,倆人卻對如何發展的問題產生了分歧。
盧庚戌認為要緊跟潮流,唱流行樂,這樣才能保住熱度。
李健卻想保持自己創作的初心,走純音樂路線。
倆人為此爭論不休,關係也慢慢出現裂痕。
最終,李健選擇退出水木年華,後來憑藉自己的才華,成為華語樂壇中獨一無二的音樂詩人。
Advertisements
人間枝頭,各自乘流。
在歲月的渡口,我們終將划著各自的小舟,慢慢駛向不同的支流。
無論曾經關係再好,一旦觀念有別,就再也難以攜手同行。
這世間能求同存異的人畢竟是少數,絕大部分人其實都在尋求相似與共鳴。大浪淘沙,歲月能留下的,終究只有少數和我們靈魂相似的人。
寫在最後——
村上春樹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一個朋友都沒有,那麼恭喜你,證明你已經成熟。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圈子註定會慢慢縮小。
這是一個不斷篩選,不斷成長的過程。
遠離三觀不合的人,遠離耗費能量的人,遠離可有可無的人。
圈子小了,朋友少了,才能把更多精力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破裂的感情,就隨它去;走失的朋友,就讓他走。
習慣人來人往,看淡漸行漸遠。
走過聚散無常的匆匆歲月,我們也終將遇見那個更加成熟的自己。
來源:so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