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麥也上榜!醫點名「4雜糧」是腦梗黑名單:中老年人超愛...
雜糧一直被貼著「健康標籤」走紅,尤其這幾年,主食革命更是蔚為風潮,白飯白麵被批得一無是處,紅豆、綠豆、玉米、高粱、黑米、燕麥紛紛上桌。但問題來了:吃雜糧真的就等於健康嗎?尤其是有些人天天雜糧粥、五穀粉不離口,但腦梗卻悄悄找上門了。

Advertisements
這不是危言聳聽。腦梗正在變得越來越「年輕」,而我們以為的健康飲食,可能正是潛藏風險的盲區。有4種雜糧,已被不少研究和臨床觀察列入「高風險名單」。不是說不能碰,而是要控制——特別是中老年人,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更要小心。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哪4種雜糧?好端端的五穀養生,怎麼就「翻車」了?難道我們對「健康」的理解早就走偏了?
先說第一個:玉米。它的確富含膳食纖維,也有一定的抗氧化物,但問題在於,它升糖快,且容易和高油高鹽搭配著吃。

諸如爆米花、玉米餅、玉米粥,哪個不是「軟糯香甜」?尤其是糖尿病前期的人,吃多了玉米,血糖反覆波動,血管容易受損。一旦血管內皮長期出現「微裂口」,就像水管鏽蝕,時間久了,腦梗就有了可趁之機。
Advertisements
第二個是紅豆。它聽起來「相當無害」——補血、利水、健脾。但問題在於,很多人吃紅豆的方式,錯得離譜。紅豆薏米粥、紅豆沙、紅豆糕……糖加得毫不手軟。
長期這樣吃,血糖、血脂雙線飆升,不出事才怪。而且高普林族群也容易被紅豆「坑」一把,尿酸升高後引發炎症反應,也會影響血管彈性。炎症+血脂高+血糖波動=腦梗三重奏。

Advertisements
第三個是高粱。它是粗糧裡的「狠角色」,口感粗糙,單寧含量高,被稱為「澀口糧」。有人覺得這正說明它「原生態」,但你真要天天吃高粱飯、高粱米粥,腸胃受不了,吸收也打折。
而且高粱偏寒,中老年人本就脾胃虛弱,血液循環慢,再加上它膳食纖維太高,容易影響維生素B群吸收,反而讓同型的半胱氨酸升高。這個物質,已經被多個研究證實,是腦梗的「獨立危險因子」。

Advertisements
第四個是燕麥。是的,那個被無數健康文章吹上天的「超級穀物」。它確實有助於降膽固醇,但問題在於,市面上90%的即食燕麥,已經不是原生態的燕麥。它們被高溫壓制、預煮、加糖調味,甚至加了奶精和果乾,看起來健康,其實糖油混合。
有些人以為一碗燕麥粥就等於一頓飯,結果餓得快,容易吃多,血糖波動更大。血糖上上下下,就是給血管「掀起風暴」。

那是不是這些雜糧一口都不能吃?當然不是。問題不在食物本身,而在怎麼吃、吃多少、吃給誰看。很多人忽略了一點:粗糧不是萬能藥,它只是一種食材,不是護身符。
 
                     
                     
                     
                     
                     
                     
                     
                     
                     
                     
                     
                     
                     
                     
                     
                     
                     
                     
                     
                     
                     
                     
                     
                    